第九百五十章:空有其名的阿房宮(2 / 3)

《高祖本紀》中有一些記載,說是項羽擔憂劉邦出漢中,然後才特意安排雍王章邯、塞王司馬欣、翟王董翳在秦地進行圍堵,認為秦地出身的三人對秦地山川地貌熟悉,又是秦人,必定會死死地將劉邦困死在漢中。

曆史記載靠不靠譜相當不好說,特別是由“勝利者”書寫的曆史是不是“事實”也真的沒譜。《高祖本紀》說項羽擔憂劉邦東出,項羽幾乎是除了吃飯睡覺之外拿出所有的精力在針對劉邦,可是在當時那個曆史階段,天下諸侯中劉邦隻能算是弱小,其餘諸侯中比劉邦實力強大的多得是,項羽要滅劉邦在鴻門宴上就能辦到,實在沒必要鴻門宴上不殺再搞那麼多的文章。

不過有一點可以肯定,劉邦與項羽約好一同趕赴巨鹿參戰,後麵卻是劉邦背信,不但沒有前去支援苦戰中的項羽,劉邦反而趁著秦軍被項羽牽製的時候殺入關中,項羽對劉邦不爽是極為肯定的事實。

事實上在隨後的一些曆史記載中,劉邦進入漢中之後項羽就沒有過多理會,各地諸侯王沒安生多久就開始互相攻殺。

張耳和陳餘這對哥倆好最先開始相愛相殺;然後殷王司馬邛似乎是看謫居代地為王的趙歇好欺負也起兵去攻;原齊國王室的田氏眾人就更奇葩了,先是膠東王田市和濟北王田安聯合起來攻打齊王田都,後麵也不知道是什麼情況又演變成三方混戰,打得不可開交;倒是長江以南的諸侯還算是安生一些,誰讓他們距離項羽的地盤最近,沒人敢於輕動,是不是?

“往事雲煙啊!”呂哲走近一顆柳樹,折下一條柳,問道:“阿房宮離這裏有多遠?”

“走軹道,五十裏。”回答的人是徐岩,他剛才一直在觀察呂哲的神色,能看出呂哲是在感懷和回憶。

“軹道?”呂哲聽到這個名字愣了一下,他沒記錯的話,子嬰不就是在軹道旁投降的嗎?

《史記》卷六《秦始皇本紀》記載“子嬰即係頸以組,白馬素車,奉天子璽符,降軹道旁。”

古時候取名比較講究,講的是不是有特別含義就是需要“因地而名”。

軹道,之所以有這個名字是因為道路兩旁有桑樹,桑可不就是養蠶用的嗎?另外軹道旁也有茂密的森林,之中大部分是鬆木等易於成為各種家具使用的樹木,因此而得名。

內史郡是一個人口稠密的大郡,說人口稠密那是曾經的事情了,可是這裏縣多、山村多絕對是一件實事。

越是接近,呂哲對阿房宮那邊的情況了解越多,一些人像是閑著沒事幹也樂得與皇帝聊天,說的自然而然也是阿房宮那邊的情況。

唐代詩人杜牧作阿房宮賦“六王畢,四海一;蜀山兀,阿房出。覆壓三百餘裏,隔離天日。”,其實是比較誇張的修飾手法,六國被滅四海歸一,始皇帝為了建造阿房宮將蜀地的森林砍伐得光禿禿,這樣的修飾其實是為了後麵講述阿房宮的龐大。

阿房宮很大嗎?呂哲走軹道,距離阿房宮還有二十裏,遠遠看去其實是看不到什麼“隔離天日”的宮殿群,隻是能夠看到滿山的土色。

現實情況是,這個曆史版本的阿房宮隻是啟動先期工程就已經停下,構思中的阿房宮還真的就是打算依山而建,主要宮殿群是布置在山腳,可是將周邊完全涵括了進去,占地多大呂哲一問,比較了解的李斯給出的答案著實驚人。

李斯說道:“東起軹道,西至武功,北臨渭水,南到大秦嶺。”

對秦地不熟悉的人很難有一個概念,呂哲也就命人拿來山川輿圖,一看個個都有點傻眼。

軹道那是他們剛才走過的地方,其實也就是在驪山邊上;武功是渭水邊上的一個縣,距離軹道足有百裏;渭水自然就是邊上的渭水,可是河道長得很,真正算起來可是西至隴西郡東至三川郡;秦嶺就更不用說了,自古就有十萬大山的名稱,可見範圍到底是多大。

上一頁 書頁/目錄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