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百四十二章:兄弟兩(下)(1 / 3)

皇子雖然都是皇子,可是還有嫡庶之分。目前呂哲隻有一個嫡子,也就是呂議,其餘的子嗣按照既定的習俗都隻能算是庶出。

皇室子弟,嫡庶之分意味著皇位繼承的資格區別,可是並沒有絕對,有出現過庶子競爭過嫡子而成為儲君的例子。

民間自然也有嫡庶之分,相對起皇室的庶子有可能取代嫡子,民間的庶出血脈就很難能夠競爭得過嫡係血脈。

為什麼?因為皇室統治的是國家,民間隻需要承擔家族的責任。國家的儲君一旦選擇不慎可能葬送國家,帶來的影響太大太大了,不得慎之又慎,受到的幹擾不是民間家族能比的。民間的家族哪怕是選錯繼承人,出事的也隻是一個家族,外力的影響不會像選擇儲君那麼大。

責任越大牽扯越廣,牽扯越廣利益越多,有什麼比國家儲君更能吸引人的注意力呢?呂哲這一次任命呂議為監國,算是首次透露出儲君的人選,帝國上下都睜大眼睛看著,其中就包括蕭何。

及早交好儲君,或是得到儲君的賞識,等於是提前有了保障,那是關乎到好幾代人的重大事情,沒人會馬虎。這樣一來就造成一種現象,儲君身邊永遠不會缺人,也不會有人傻到去和儲君過不去。

呂哲首次表現出考校呂議是不是能夠成為一名儲君的意願,其實留守的官員都憋著勁想要在呂議監國期間所有表現,在呂議需要的時候賣上十二分的力氣。

皇帝行轅那邊傳來旨意,讓呂議處理陽羨縣那邊的狀況,第一個接觸到旨意的就是蕭何。

蕭何原本已經打定主意,呂議若是有什麼需要必定會傾力相助,為此還預先做了一些準備工作,打算在呂議求助的時候用上。他沒有想到的是,呂議接到皇帝行轅那邊的旨意後並沒有召見自己,心裏失望的同時,對呂議將前去陽羨縣處理的人選指派給啟皇子也感到很大的迷惑。

要知道這是呂議第一次監國,處理陽羨縣的事務也是第一次得到來自皇帝的考驗,能不能妥善處理好可是關乎到皇帝的印象。換做任何一人,怎麼也該是賣力的表現,期望能夠得到皇帝更多的讚賞,可是呂議怎麼做的?呂議拉出了啟皇子,這算是個什麼情況?

“兄友弟恭,不是嗎?”燕彼是後麵才找到蕭何,他對呂議拉出啟皇子也是感到非常困惑,雖然不解卻也是樂意看到皇帝的子嗣和睦。他說:“監國任命啟皇子處理陽羨縣事故,執政有另外的看法?”

燕彼是誰?他不但是檢察署的署長、帝國五等子爵,還是皇帝的家臣。

這年頭家臣是什麼?是絕對的心腹,絕對的親信,哪怕是親戚會背叛,家臣也不會背叛家主。

皇帝統治國家,那麼天底下所有的土地都是皇帝的嗎?所有人也都是皇帝的臣子嗎?

有句話叫“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濱,莫非王臣”,這句話出自《詩經?小雅?穀風之什?北山》,很多人理解為“天底下的土地都是君王的,統領治理土地的都是君王的臣子”,實際上也有另外的解釋,說“天下的土地並不全是君王擁有,治理土地的人也並不全是君王的臣子”。

古代文言文一句話因為斷句不同,解讀的意思也不同就很常見。

上古先秦時代還有另外一句話是,“臣下之臣,並非君臣;領主之土,並非王土”。這句話說的是什麼?不就是封臣的臣子不是君王的臣子,封臣的土地也擁有自主權嘛。還真的就有這麼一種情況,像是春秋戰國時期,各諸侯國的臣子隻對諸侯負責,諸侯的命令才是命令,天子不能越過諸侯向諸侯的臣子下達命令,其實哪怕是天子向諸侯的臣子下令,諸侯的臣子也不會去聽。這就是春秋戰國的現狀。

現在是戰國剛剛結束不久的歲月,很多戰國時期的習俗和觀念依然存在。帝國執行的也是分封製,像是“臣下之臣,並非君臣”的觀念就被留了下來,因此皇帝可以直接下達命令給臣工,卻是無法直接指示臣工的家臣幹什麼。

上一章 書頁/目錄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