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百三十八章:追求先人的理念(3 / 3)

“河南地和河北地由我們的族裔補充,願意臣服的胡人安置在內地,短時間無法消化,長時間總是能夠融合。”叔孫通笑吟吟地說:“等待那些胡人口中說的是我們的語言,穿上我們的服裝,生活習慣也與我們相同,不管他們是不是炎黃苗裔都會成為炎黃苗裔。”

叔孫通的說法有曆史根據,既是所謂的“入蠻夷則蠻夷之,入華夏則華夏之”,人們普遍的認識是,蠻夷隻要接受了華夏的文化和思想就能成為華夏人,同時華夏人要是不講文明和禮儀則與蠻夷沒有區別。

從有夏一代開始,有“諸夏”的說法,“諸夏”指的就是華夏,而華夏通常含有“文明”的意思,也就是“文明人”“文化人”之類的意思。

除開諸夏之外,長久以來還有東夷、西戎、南蠻、北狄的分類,華夏族群從黃河源頭開始崛起,崛起的過程中不斷融合周邊的部落,直至建立夏國之前其實就是一個漫長的征戰史和融合過程,不知道有多少曾經不是諸夏的群體被消化成為華夏的一份子。

遠的不談,秦國向西開拓,主動地去融合戎狄,長久的融合過程中原本的戎狄成了秦人,這既是一件已經成功了的案例。

除開秦國之外就沒有其它戰國有主動融合的案例嗎?有的。像是趙國針對北疆的開拓,他們先是攻滅中山國,融合掉中山人,然後繼續向北通過聯姻的方式融合掉一部分的狄人部落。中山國在東周時期就是胡人,被稱呼為中山狼族,後麵不也成了趙人。那些狄人部落不斷與趙人通婚,不也成了趙人。

姬姓燕國,他們長久的曆史裏就是與東夷互相征戰的周天子分封諸侯國之一,他們在春秋時期一度與中原各諸侯國失去聯係,重新取得聯係之後燕國發生的改變令中原各諸侯國有些側目。

中原各諸侯國為什麼會對燕國側目?不就是因為燕國與中原各諸侯國失去聯係期間與東夷的部分部落進行了融合,燕人的一些生活習慣向“東夷化”靠攏了一些了嘛!

另外,其實春秋時期的楚國也不是周天子的分封諸侯國啊,當時周天子分封的第一強國,也就是晉國,知道晉國最喜歡幹的事情是什麼嗎?晉國最喜歡幹的事情就是糾結一幫小弟與楚國打架,喊出的口號是“攘夷尊王”。

攘夷尊王一開始可不是被用在楚國身上,因為當時的楚國在周天子分封的各諸侯國看來不是“夷”,是“蠻”,也就是南蠻子。攘夷尊王最先被使用,那是中原各諸侯國聯合起來出兵,去幫助有些撐不住的燕國,去打擊東夷人。

後麵,攘夷尊王被加上了政治色彩,也就是說成了出兵要痛毆某個國家的口號,因為攘夷尊王也有“尊勤君王,攘斥外夷”的含義,核心的意思就是“一定要效忠天子”之類的。

晉國喜歡糾結一幫小弟圍毆楚國,那是因為楚國做出了一件事情,楚王派人去見周天子,問周天子夏禹治水的鼎有多重。楚國相傳是有商一代王室後裔建立的國家,一直與周王室過不去,派人去見周天子進行叫板,其實就是所謂的“問鼎天下”,有想要重新奪回“正朔”的意圖。

楚王叫板要爭奪“正朔”,作為周天子分封下的第一強國晉國自然是要回擊,最後也打服了楚國,讓南蠻子楚人投入周王室的懷抱,重新成為諸夏的一份子。

“先人們一直在做的事情就是弘揚我族,為我族漂泊在外的族裔尋找到回家的路。”叔孫通說得動情極了,他一挫一頓,差不多是用朗誦的腔調:“我們是不是也要追尋先人的腳步,讓那些漂泊在外的遊子重新回到大家庭,他們要是不願意,大可以學曾經的晉國,付諸武力勸導勸導他們。”

“……”呂議很想笑,這樣的論調包裝之下,所有的侵略可不都出師有名了嘛!

上一頁 書頁/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