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十五章:所謀者大(1 / 2)

大秦自秦孝公以來已經養成一種習慣,那便是曆來不看出身、不問來曆,隻問才學、用其才華,表現出愛才若渴的氣度。

似乎是在秦惠文王時期,哪個人曾經描述過當時秦國的狀況,全文已經失傳,不過大意就是:唯才是用,吾勸天公重抖擻,不拘一格降人才,任人唯賢。

當然,那時的秦國和現在的秦國是兩回事。

秦孝公時期的秦國已經瀕臨亡國,說得難聽點就是情況已經壞的不能再壞了,管他人才從哪裏來,隻要能夠幫助秦國存在下去乃至於變得更強,一切都無所謂。

秦惠文王時期的秦國相對好一些,不過也多次麵臨六國合縱兵逼函穀關,差不多也是一不小心就會亡國的威脅,任用人才雖然沒有秦孝公當時那麼“饑~渴”但也差不多。

其實看大秦的國史,從秦孝公開始的丞相人選還真都有一個共同點,他們差不多全是說服君王,然後秦王朝綱獨斷,從一介平民一夜之間成了一國之丞相。

如秦孝公與商鞅,秦惠文王與張儀、範雎的情況,其間再出現呂不韋幫助秦異人歸秦繼承王統被任命為丞相,後呂不韋霸占朝綱十餘載。到了呂不韋被嬴政鬥倒,展開一統時期又出現一個尉繚,似乎贏家的君王都喜歡來這一套?

在韓、趙相續被滅之後,秦國任用人才開始趨於保守,沒有再出現一朝登天的人物。那種君王與某人一陣奏對,然後任命為高官的“傳統”一去不複返,實在是少了很多傳奇故事。

抵上十萬大軍的功勞隻能連升五級軍爵,在當下沒有人認為這樣的賞賜過低,甚至有人覺得高了一些。造成這種現象的原因其實很簡單,誰都認為列國已滅,獲得功勳的機會變少。

大家都幾乎沒有多少立功的機會了,有人瞬間被提拔獲得極高的爵位或官職,那必然會群起而攻之,會對需要平穩渡過一統之初的朝堂造成不必要的爭論或麻煩。也許正是出於這樣的考慮,嬴政才會精思熟慮之後做出這樣的獎賞?

以為軍爵難升、升官極難的呂哲哪裏會知道那麼多,他非但對於連升五等軍爵沒有什麼不滿意,其實心裏還感到很開心。至於那些知道內幕的人,誰也不會告訴他那麼多,甚至還會刻意的不去提起,使事情被淡化。

得到徐岩囑咐,很想搞明白自己會得到什麼官職的呂哲果然前去拜訪趙高,這又鬧出一個笑話。

原來這時代不是通家之好,並不是到了某人府邸想求見就能見到人,而是應該先投上拜帖,讓人決定見不見。

“拜帖?”碰了閉門羹的呂哲回去一問才知道發生什麼事,他臉紅了一陣子才問:“拜帖應該怎麼寫?”

徐陽一本正經:“提升爵位的事情還沒有確定,你應該寫‘上造呂哲’,然後在拜帖裏說出為什麼求見。”

“我了個去!”呂哲萬分糾結:“我總不能明明白白寫是去巴結人家吧?”

沒想到徐陽竟然點頭:“聽說中車府令就喜歡別人直接說明來意,哪怕是去巴結。”

“啊?”呂哲傻眼:“這也行?”

徐陽肯定地一直點頭:“不試試怎麼知道?”

已經不是第一次了,呂哲從來都沒有覺得這個結拜大哥靠譜過,他現在有點想念李良了,要是有善於人際交際的李良在,肯定沒有這方便的苦惱。

上一章 書頁/目錄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