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一章:行雲流水(1 / 2)

蕭何沒有得到過多的解釋與講述,一句“想交你這個朋友”在這個時代的所作所為就是最好的注解。他雖然不了解自身有什麼被結交的價值,不過出門在外多個朋友並不是什麼壞事,特別是麵臨困難的時候。

在沛縣擔任縣丞的蕭何平時並不少接觸統籌,在秦時縣丞的這個官職是做什麼的呢?其實就是管理縣城一些關於稅收、安排徭役、收攏官糧的職位,那麼必然需要一定的計算能力和布局才能。

而所謂的統籌是什麼呢?其實就是計算和布置全局的意思。這個時候還沒有《算術九章》這篇巨作,人們計算東西依照的是王詡的那篇《鬼穀子》的一些流傳本經。

在當今懂得計算的人很少,這樣一來也就顯得難能可貴。會計算又懂得掌控布局的人,給他一點點機會與機遇,想要得個一官半職並不困難。

相對於之前的忙碌,有了蕭何相助的呂哲輕鬆了很多,至少不用每天去管民玞的吃喝,也不用耗費精力去計算工量。

他們分到的工作是修補城牆,這個工作並沒有字麵上理解的那麼簡單。

古時候的城牆動不動就是四五仗,也即是六米左右,這還隻是縣城的城牆高度。若是一郡的首府,那麼城牆的高度絕對不能低於十米,寬度的硬性要求則是必需達到四米。

呂哲站在城牆之下以眼力丈量,陽周城的城牆的高度大概是七米,城牆並不是後世看見的磚牆而是泥土的結構。他伸手摸摸城牆,手裏的感覺與一般土質的觸感沒有區別,摳挖時竟是感覺到難度,稍微扳開一些泥土甚至發現了稻草的痕跡。

實際上很難理解一堵泥土牆應該怎麼來保證它的硬度,不過呂哲從直道的建設來看,建造城牆的過程必然有一種現代人所不了解的工藝存在。

“這麵城牆已經軟化,‘陽周令’的命令是需要在外圍進行加固。縣尉還傳來意思,城牆需要加高三尺。”

在秦時,人口過萬戶的大縣稱呼縣令,通常的稱呼是地名加上一個‘令’字。而人口不足萬戶的中縣稱呼縣長,比如沛縣是中等縣就不叫‘沛縣令’,應該稱呼為‘沛縣長’。

呂哲說著表情卻帶著莫名的詭異。

加固加高城牆是古時候每個縣城有條件就會去做的事情,可是以他不多的曆史記憶來回想,秦王政稱皇帝沒多久就下了一道命令,那道命令就是拆除境內的城牆!

記憶沒有錯誤,不過始皇帝的命令是將原六國貴族豪富遷至關中、巴蜀,將六國之間原有的城牆拆除,疏通護城河,史稱“決河川,墮城廓”,以防止六國舊貴族的分裂複辟活動及據險作亂。至於秦國的原有領地有沒有得到拆除城牆的命令,這點無法考究。

在呂哲腦海當中不多的記憶來看,始皇帝的思想是將敵人永遠擋在國境外麵,帝國的疆土內不需要防衛設施,甚至一些關卡(包括函穀關)都被一一拆去。

“長城軍團的建立是為了抵擋北方的胡人,南疆軍團的建立是為了消滅有威脅的南蠻。似乎始皇帝死前還下了一道命令,兩大軍團隻能在外麵對付蠻族不能內調?不知道這是不是真的?!”呂哲有點怔怔出神,“不得不說這位爺對帝國內部的統治很自信。誰能想到強大的帝國是被內部的叛亂摧毀的呢……”

蕭何來時正聽到細聲感慨的後半句,他霎時停下要出聲的舉動,用一種恐懼外加不可思議的目光盯視還在怔怔出神的呂哲。

大秦統一神州的時間並不長,長期待在楚地的蕭何在這個年代算是一位見多識廣的智者。可能由於地位的局限性他無法觀察到許多,但是他明明顯顯的知道楚人對秦法的不適合。

在蕭何看來,所謂的不適應其實並存在針對執法,也就是說秦人隻刁難楚人的執法。身為縣丞的他知道秦法是針對所有人的,隻不過過慣了散漫生活的楚人並不那麼想。

在統一之初,相當一大部分楚人其實對秦法很有好感,秦律的嚴格執行之下沒有特權階層能夠逃脫應有的懲罰。舊楚時期權貴任意欺壓百姓的行為幾乎被杜絕,首次見識到法律莊嚴性的百姓對於無法再作惡的權貴感到由衷的喜悅。

身在統治位置的蕭何很清楚的記得,一些得到懲罰的權貴戰戰栗栗不敢再惹事,不過這並不是終結,而是危險滋生的開始。

原本在舊楚擁有特權的貴族失去了玩弄法律的權利,他們失去作踐百姓、侵占利益的特權之後心生不滿,幾乎都是很有規律的在散布一些謠言,比如秦人隻針對楚人之類的小道消息。

上一章 書頁/目錄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