綏遠地域不大,敵軍不多,但是在通往和平道路上的困難遠比北平還多。
為了執行和平協議,我華北軍區和華北局按照中央指示精神,立即著手做了許多工作。
6月13日,根據中央決定,為了適應綏遠新的形勢,將原來的蒙綏地區改名為綏遠省,原中國共產黨蒙綏區黨委改名為綏遠省委,高克林為省委書記;原綏蒙人民政府改名為綏遠省人民政府,楊植霖為省人民政府主席,奎璧為副主席;原中國人民解放軍第八軍(即原來的晉綏八縱)和綏蒙軍區合編為綏遠省軍區,姚哲任司令員,高克林任政委,王長江任副司令員,劉華香任參謀長,裴周玉任政治部主任。綏遠省委、省人民政府和軍區的辦事處設於豐鎮。
6月20日,我華北局和華北人民政府作出了《關於執行綏遠和平協議的協定》。其主要內容是:
建立中國共產黨歸綏工作委員會,以潘紀文為書記。工委會的工作方針是:“擴大黨的影響,爭取廣大群眾,團結在共產黨的周圍,通過各項具體工作,以達到對董其武的爭取、教育、團結的目的。”這個工作委員會,在對外聯絡上,也就是根據《綏遠和平協議》而成立的華北人民政府駐綏聯絡處,是華北人民政府駐歸綏的代表機構。
設立華北貿易總公司駐綏聯絡處,其下設糧食部、皮毛部、百貨部,開展各種貿易業務。
設立中國人民銀行總行駐歸綏辦事處,進行有關的金融業務。
設立鐵道部平津區張家口分局西段辦事處,以現駐集寧辦事處為基礎,接管白塔至包頭段的鐵路工作人員,開展平綏路的運輸業務。
緊接著,中共綏遠省委抽調40多名幹部組建了駐歸綏聯絡處,主任是潘紀文,副主任是魯誌浩。魯誌浩和潘紀文一樣,也是我黨過去派到傅作義部的工作人員,曾經任過傅作義部二一一旅(以後編為新三十一師)政治部主任。
在傅作義方麵,也在6月14日派出了以王克俊為首的20多人去歸綏與董其武一道執行《綏遠和平協議》。臨走前,傅作義和王克俊作了詳細研究。傅作義要王克俊特別注意兩個人,明的是當時在包頭的國民黨西北黨務總督導、中統特務頭子張慶恩,暗的是一一一軍的軍長劉萬春。特別是劉萬春,他雖然過去也是傅作義的老部下,董其武任三十五軍軍長時,他任副軍長。可是,1945年他任騎四師師長時,因為侵吞軍餉、販賣鴉片,被傅作義撤職查辦,從此就與傅作義不和,他的一一一軍已經和國民黨中央軍係統的部隊無異。他本人又是回族,和寧夏的國民黨軍閥馬鴻逵關係較深,他自以為可進可退,相當驕橫。對於此人,傅作義給了王克俊兩句話:“須嚴加防範,要最大限度地孤立他,削弱他對於執行協議的幹擾。”
果然,當王克俊等人還未到歸綏,在歸綏東郊就有劉萬春等人在“迎候”。劉萬春向王克俊索要《綏遠和平協議》,並明確告訴王克俊:有“很多人”都不讚成這個協議,“他們”反對投降。所以,他要求王克俊“千萬不能公布協議,不然會出亂子”。
雖然董其武對部下做了不少工作,王克俊也和各方麵人士做了不少交流,《綏遠和平協議》也在6月14日的高級軍官會議上正式作了宣布,董其武又改組了綏遠《奮鬥日報》的班子,在報上公開刊載了一些擁護共產黨、支持和平協議的文章,但是仍然有很大困難。最明顯的問題,就是我方派出的聯絡處不能在原來預定的時間即6月下旬進入歸綏城。為什麼?因為董其武原來害怕境內的部隊向西逃走,就將他的戰鬥力最強的獨立七師從歸綏調到綏遠西部的五原去了,歸綏城中的主要兵力就是劉萬春的一一一軍和另一支也是傾向於國民黨的騎兵整編第十二旅。而這時,身為歸綏和包頭兩市警備司令的劉萬春公然抵製我方的聯絡處進入歸綏,聲稱如果董其武要讓聯絡處入城,必須將聯絡處人員的槍支集中,交給他的人保管,聯絡處的人員不得出門,否則他的部隊對聯絡處的安全不負任何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