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78章:羽林!羽林!(2 / 3)

當然了,騎矛是騎矛,與騎槍或步兵使用的長矛並不是一回事。

在諸夏先前的曆史中,三國的曹魏也有一支具裝重騎兵,虎豹騎使用的就是騎槍。因為兵器的關係,虎豹騎的甄選一直都比較困難,甚至在訓練的時候並沒少死人。這個就是沒有合適兵器的製約以及代價。

薩珊騎兵也存在一些裝備騎矛的騎士,他們手中的騎矛就是蘋果樹木材製作而成。

不過薩珊騎兵大多數還是裝備彎刀這種短兵器,原因其實是薩珊還沒有從獲得馬鐙以及馬鞍中完全消化,也就是沒來得及試驗有了馬鞍和馬鐙之後,使用什麼兵器能發揮出最大的戰鬥力。

戰場之上,騎士與騎士互相刺出或是揮出兵器,每時每刻都有人在飆血和倒下。

騎兵的交鋒當然沒可能會多麼有次序,他們是在極高的移動速度條件下拚命,一個不慎沒控製好戰馬,或是戰馬自己慌亂,兩騎直接麵對麵撞在一起的事情沒少發生。

不止是在與敵人交手的刹那才會產生傷亡,馳騁的時候前麵的騎兵突然倒下,騎士自己或是胯下的戰馬又沒有及時做出反應,那麼就是一個滾軲轆的下場。

在這種騎兵馳騁交戰的戰場上,掉下馬背幾乎是難有生存的希望,沒有被路過的敵軍順手解決,也會被己方的袍澤用馬身撞死或是馬蹄踩死。

作為戰場指揮官的李均並沒有投入交戰,他是帶著近五百騎兵緩速遊弋在廝殺場地之外,根據自己眼睛看到的情況,用號角像戰場上的部隊做出有針對性的調整。

每一聲雄厚的號角聲都有屬於自己的節奏,不同的節奏其實就是針對某一支騎兵隊伍進行下令。

一樣是在廝殺場地之外的哈比布拉,他就看到一個現象,每一股漢軍騎兵好像都有一雙在天空注視的眼睛一樣,每每總是能夠及時避開己方大部隊,然後好幾股漢軍騎兵像是狼群那樣馳騁向己方較少的部隊,一番撕扯與啃咬之後,再次散開等待下一次的聚攏圍獵。

身在廝殺場地外的哈比布拉看得清楚,身在廝殺場地現場的波斯騎兵,他們是處在無論看向哪裏都有人和馬的環境。

人要是處在複雜的環境,會因為眼睛看到的動態著實是太多了,腦子會一時間很難反應過來,腦子過於遲鈍的人甚至是會直接懵圈掉。

大多數士兵,尤其是沒參加過戰鬥的士兵,他們身在戰場其實是一種不帶腦子的狀態,身邊的袍澤衝他們就跟著衝,能不能活命看的是平時訓練有沒有留下身體記憶。

所謂的身體記憶就是一種條件反射,例如有人攻擊自己,腦子還沒有反應過來之前,身體已經做出了躲避的動作,或是雙手下意識的一種格擋。

殺人也是一種訓練後的條件反射,是眼睛捕捉到畫麵,被訓練的成果展現出來,瞬間判斷出不是友軍,兵器已經揮了出去。

想要在戰場有自主的判斷能力,要麼就是適應新強到過份,要麼就是不止一次曆經過相似的場麵,不然就不會說新兵撐過第一場親身參與的拚殺才算是真正的士兵,同時新兵也不會大多數是死在第一場親身交戰之中了。

薩珊是什麼情況?要是西部各行省的士兵,因為西部起義不斷,再加上羅馬人一再入侵,西部的士兵是沒少上戰場;東部這邊雖然也有局部戰爭,可是相對於西部的激烈程度,東部這邊可能連低烈度都算不上。

進入接觸交鋒狀態,很多漢軍騎士就發現了一點,他們麵對的薩珊騎兵有太多就像是木頭人了,合格的木頭人還能在遭遇攻擊時做出反應和揮出兵器,但更多的是木木地就被幹掉,隻有在臨死的那一刻才像是一個活人,然而卻馬上就要死了。

交戰不到二十分鍾的樣子,漢軍就啃掉了一大片的薩珊騎兵,哈比布拉著急地收攏軍隊,效果卻是不盡人意。

其實也說得過去,一旦是呼啦啦的一大群人,亂起來又不聽指令或是幹脆沒接收到指令,哪能是那麼快又重新恢複次序。

上一頁 書頁/目錄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