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15章:海納百川(2 / 3)

“丞相府在事先已經進行抽調奴隸的工作。”呂泰會跟隨到馬石津才再次回到自己的工作崗位:“陛下前些時候看到的就是其中的一批。”

到下雪季節之後,東北這邊除了貓冬就沒什麼其它事情能做,漢國才不會放著那麼多的奴隸無所事事。

奴隸待在東北不但會造成浪費,是物資和勞動力的雙重浪費。畢竟不能任由奴隸被凍死餓死,該增加的衣物得加,然後是每時每刻也要燒,爐子、大炕、篝火啥的,就算是當地木材隨處有,可消耗的都是事先儲備的木材,可不是被冰雪凍到難以燒起來的木材。

漢國現在極度缺乏勞動力,東北進入到降雪季節之後,開發必然是要停頓。將奴隸從東北抽調出來,去一些同樣會下雪卻沒東北那麼苦寒的地方,乃至於是去壓根不會下雪的地方,繼續發光發熱才是那些奴隸應該做的事情。

其實高顯往涿縣,高顯往馬石津,兩條馳道每天都在向內地運送人和物,劉彥這支隊伍出發的時候,恰好是另一批滿載奴隸的車輛出發。

先秦先發明出來的馳道,它的好用超乎想象,速度和裝量輛未必有多塊和多重,可是比起單純用雙腿趕路,或是傳統馬車運輸,那就顯得快和載貨量多了。

“修建這兩條馳道耗費兩年多,死傷也是超過二十萬人。”桑虞還是一次不經意間看過相關的文件:“當地有足夠的木材資源,要是換作其餘地區耗時會更長,死傷也會更多。”

修路從來就沒有簡單的時候,那還是有專門的勘探師來指定路線,不懂得選擇修路的路線會更困難。

“單是涿縣到高顯的馳道就死了五萬多奴隸,包括殘疾的那些。”劉彥對馳道很重視,每一條馳道是怎麼修建起來,修建過程又有多少耗費和死傷,都有親自查閱資料:“那還是我們珍惜奴隸小命的前提。”

劉彥記得很多修路的資料。

李唐為了修通前往蜀地的道路,開鑿棧道就是數千人一批又一批地犧牲,反反複複又隔了幾代人可算是修成了,死傷要以數十萬人計算。

到近現代的時候,華人漂洋過海要去淘黃金,然而黃金並沒有淘到,是被成批成批地送去修各種路,北美的鐵道每一塊枕木下麵都是一具華人的屍體並不是開玩笑。

他們現在利用的這一條從高顯到馬石津的馳道,耗時要比涿縣到高顯的那一條多,死傷方麵也是更重。那是因為這一邊的地形更為複雜,其中的幾個地段不得不開山,幸虧是有了火藥,要不然不知道要修到什麼猴年馬月,死傷也必定是要再多上數倍。

劉彥第一次踏及馬石津是漢國沒有建立之前,那個時候他們是被迫撤離長廣郡,還是先到廟島列島喘息,後麵找到了位處遼東半島的這處修生養息之地。

馬石津其實就是現代的旅順,這一邊有著天然的深水港,可以十分便利地建造處港口。它這一邊不但有天然深水港,外圍還有環形的雙臂,隻留下一條通道提供船隻進入,作為軍港可以更大肯能性避免遭遇水麵敵艦的突然襲擊,可要是被堵了想出去也不容易,算是有利有弊。

出巡隊伍要進入遼東半島,首先就要通過一條綿長十餘裏的城牆。這一條城牆的建立原因,是當時的慕容燕國來攻,劉彥那個時候可沒有多少兵力,用不多的資源咬牙建立起城牆防線,也讓慕容燕軍後麵覺得強攻代價太大而選擇退兵。

劉彥利用係統建立起來的城牆防線也就這一處,後麵是建設宮城才又利用,像是臨淄和新長安的宮城城牆,其實就是利用係統來建造,並非是夯土結構,是采用的石料。

現如今慕容燕國已經被滅,雖然還有慕容殘部,可是離遼東半島太遠。包括遼東等地和半島皆為漢土,遼東半島這一處城牆其實是已經沒有太大的軍事價值,僅是駐守五百人作為象征意義。

進入到遼東之後,能夠明顯區分出與東北的差別,可以看到林林落落的村莊,也能看到城鎮,就是要比起內地還是會顯得荒涼許多。

上一頁 書頁/目錄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