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牧的百姓一直在向東南遷徙,不止是玉門縣,其餘各縣也都如此。”趙方說的那些百姓就包含貫籍在玉門縣的不少人,內心非常的糾結:“百姓求活,下官不好阻攔。”
一個縣,到了考核政績的時候,首先看的就是該縣的人口是個怎麼樣,維持在原有數量隻能說是合格,人口增長多了哪怕是其它方麵糟糕也會得到一個“良”的評價。
對於在西北和北疆當地方官的那些官員來講,他們麵對的情況遠比內地要複雜很多,一切隻因為西北和北疆的百姓有相當數量是追逐草場放牧,平時的管束艱難,哪天突然找不到了也沒什麼稀奇。他們隻能是用盡各種手段,至少讓那些牧人該到縣裏報道的時候在場,再來就是各種交易方麵也是掛著縣裏的名份。
源於保持縣中人口的需要,邊疆地方官的活並不好幹,時常需要走動到各個牧場與百姓互動就不說了,百姓有困難也要及早解決收攏人心,就是百姓要販售牧畜也要幫忙,要不然真無法讓那些隨時能跑的百姓將自己當成縣裏人。
趙方沒到西北當人地方官之前是怎麼樣很難說,謝艾看到的趙方要是脫下一身的官袍真看不出一個讀書人該有的風雅,要是趙方脫了官袍再往路邊那麼一蹲就是個十足的農人。
玉門縣的東南邊就是祁連山山脈,越過山脈就是一處盆地,再往西南就是高原。
西北的放牧群體向東南而去,是越過祁連山這一條山脈之後,位處高原之下的盆地處有一個麵積非常大的湖泊(野莫)。那裏是河西走廊的一處歇腳地,不但有大湖泊還是水係縱橫地段,就是因為環境太好了也讓情況非常複雜,西北人自己會搶奪牧場,高原上的放牧部落和盆地的一些胡人(屬吐穀渾)也會過來,每年都要因為牧場的爭奪大肆流血。
漢國不禁人口流動,某些方麵還稱得上鼓勵人口密集的地區向外疏導人口,就是人口密集的地方是越來越密集,地廣人稀的區域依然沒什麼人願意主動遷徙過去。
對人口流動的不禁止讓各個地方的官府其實都相當的頭疼,不想人口流失的地方要盡心盡力留住百姓,想要吸引百姓遷徙過去的地方又會向中樞討要有利政策,可謂是各施手段和各顯神通了。
“本地百姓走了幾成?”
“這……該有三成左右。”
謝艾不由同情地看了趙方一眼,旱災又加上人口流失,考核的時候就有趙方難受了。
漢國是每年都會大略再普查人口,每三年又嚴格普查一次,對任何一個地方官府都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會那麼幹,自然是中樞需要對各地人口有監控,再來就是得到反饋數據向某些區域進行政策傾斜,比如哪個地方需要吸引人們遷徙過去,就要傾斜好的政策過去。很多人口密集的地方,是在律法允許的範圍之內幹一些增加百姓負擔的事,比如增加稅收。涉及到國家層麵就沒有單純的好或是壞,還是出於實際需要。
“縣內基層足夠嗎?”
“足夠的。”
漢國有安排軍方退役將士充任地方的政策,就是再偏僻的地方也會安排人員下達基層來作為國家對地方的控製。國家每年能查閱人口,三年能大大地搞一次人口普查,就是仰仗於控製力下達基層,就是讓漢國的官方編製比之前的任何朝代都要多得多。
一個地方的基層多不多直接與控製地方得不得力掛鉤,就是一樣米養百樣人,並不是所有官方編製人員都能幹正事和好事,事情壞在編製人員手裏的也不會少。
漢國建國已經九年,由軍方退役成為地方編製人員的數量非常多,九年過去也是換了一茬又一茬。這些在軍方服役過的基層人員全部有過集體生涯,長期處於軍法籠罩之下,紀律性方麵自然是比普通人強非常多。雖然說軍方退役人員中不免出現害群之馬,總歸來說對國家的益處是多於壞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