蕭氏和陳氏本來就是要擴張,與中樞的命令並沒有什麼衝突,還因為中樞的命令會得到意料之外的支持,甭說是多麼的興奮和高興了。
“已經有一個常備師從哀牢進駐兩氏開拓地。”袁喬說的一個師是有五千人,其中有三千五百戰兵,剩下的是相關輔助人員。他點著被命名為寧武(既臘戍)的地區,繼續說:“為了相應大漢的國策,處於(中南半島)南方的各家族也各自派出人手進行增援。”
“蕭氏和陳氏合起來將近八千人?”桓溫說的是能參戰的人,不算上一些在後方幹建設和保持後勤的人員,點評道:“用了兩年多的時間開拓到這裏?這兩個家族著實不錯。”
桓溫當然知道蕭氏和陳氏,兩個家族其實在“衣冠南渡”之前就是南方的大世家,受到北方眾世家南下的衝擊龜縮向西南方,小朝廷全麵為北方世家把持的時候,兩個家族其實是非常低調,是那種低調到幾乎沒有存在感的情況,卻沒人會小覷兩個家族的底蘊。
袁喬沒理由不知道蕭氏和陳氏是怎麼個情況,他還在小朝廷當官的時候,甚至還對桓溫提過兩個家族必定興起的言論。而袁喬會對桓溫說那些,是當時桓溫滿腦子想要滅掉李氏成漢,覺得有必要拉攏蕭氏和陳氏作為助力。
蕭氏和陳氏在驃國東南部搞事,雖然還沒有大舉入侵驃國,可真的是將驃國嚇了個夠嗆。雙方在之前並沒有爆發什麼大戰,原因是蕭氏和陳氏還沒有站穩腳跟,驃國的社會結構決定想幹什麼壓根就快速不起來。
後麵,漢軍出現在阿三洋並建立平蠻校尉部,雖然是沒有占領驃國的半寸疆域,可給驃國就是增添了無比的壓力。
驃國加快備戰速度的同時,肯定是要趕緊找大腿抱一下,正好笈多王朝敗了一場認清與漢國沒有和平相處的可能,兩國很快就走到了一起。
笈多王朝在收驃國當小弟之前,已經先後將達塔、阿拉幹、曼尼普爾先後收入聯軍體係。這幾個小國都是阿三作為統治者的國家,像是達塔本來就是笈多王朝的屬國,阿拉幹和曼尼普爾則是有鑒於漢人的威脅也想找大腿狠狠地抱住。
在之前,平蠻校尉部是有察覺東北方向的異常,但也僅僅是察覺到罷了,沒有更加詳細的情報作為支撐。他們收到的後續情報是由蕭氏和陳氏上報中樞,又由中樞傳達到平蠻校尉部,才得知多國已經組成聯軍,並且是入駐驃國境內,與寧武的漢人已經幹上了。
“果然名字沒取錯。”桓溫笑嗬嗬地說:“古人每擴一地便會建造軍城,取意為‘武’,有兵戈不止之意。”
武就是指兵戈,原先的意思還不是什麼止戈為武那種勸人不要動武,相反是提醒人們時刻記得武力的重要性,諸夏的先輩就是帶著“武”的精神一再開拓,才有了越來越廣的生存空間。後麵“武”有了止戈為武的意思,諸夏向外開拓就停滯了下來,地盤的擴張通常是被人擊敗,後麵重新複興用文化的特性將擊敗自己的異族連人口帶地盤給融合掉。
所以說桓溫就是一個博覽群書的世家子,上古先秦時期的諸夏各國在對外開拓過程中,新攻占一地需要駐守都會建城,城池的名字就是叫“武”,因此要是查閱春秋時期的曆史,會發現叫“武”的城池真的是顯得密密麻麻。當時的人為了區分每一座“武”的不同,是會為“武”加上一個前綴。
“寧武隻是一個小城,駐守人員並不多,受於地形限製多國聯軍無法投入太多兵力。”袁喬並沒有多談寧武那邊的戰況,直接說:“有情報顯示,有敵軍在朝我們這個方向移動。”
桓溫一點點的緊張感都沒有,他們早就對東北方向會爆發戰事有充分的心理準備,提到了題外話:“薩珊已經知道要爆發戰事,強烈請求讓他們的戰士參戰。”
那消息還是袁喬替艾爾塔巴.瑪西司提歐斯轉達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