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經的羅馬與帕提亞進行了百年戰爭才決出勝負,厄古泰.巴赫拉姆很想知道漢帝國滅掉那八個數百萬人口的國家用了幾年,聽到僅是耗時十年不到,臉上滿是懵逼,內心除了震驚就是不信。
米遠才不管厄古泰.巴赫拉姆信不信,隻知道向異族炫耀本族武功很是爽快,後麵得到通知,大艦隊那邊命他們加入到西北側的封鎖,才沒功夫搭理厄古泰.巴赫拉姆。
伏偉所率艦隊與笈多戰船編隊的較量依然在繼續,就是因為雙方艨艟和戰舟入場,大船編隊都是拉開了距離,戰況進入到極力擊沉艨艟或戰舟的階段。
不管是艨艟還是戰舟,它們的體積都不算大,設計之初就考慮到靈活性,畢竟就是專門用來進行衝撞戰術的。
大編隊交戰的時候,預示著不管那一方的遠程攻擊都會非常密集,大船可以最大程度地承受床弩和箭矢的攻擊而船體沒有致命損傷,像是艨艟和戰舟則就沒有那麼強的防護力。
漢軍的艨艟有堅固的頂層,除了船尾的出入口之外都是密封,僅是在前方和兩側留下觀察孔。每艘載員也就二十二人,其中的十六人是操作船槳,剩下的六人包含一名船長和五名作戰人員。不過得說實話,艨艟的作戰人員其實沒多大用,他們這種船隻十分低矮,就是逮著敵艦衝撞而去,並且是撞完就跑。
笈多王朝的戰舟,長度該是有個十二三米,寬度在四米左右,頂層有遮掩物,卻是規格不一,有些是木材結構,有些則幹脆是布質結構。除頂層結構之外,四麵並沒有遮攔物,每條載員該是有個二三十人,與之漢軍艨艟有區別的是弓箭手數量較多。
像艨艟和戰舟這種“小船”也就在相對風平浪靜的水麵有作用,要是那種隨時隨地都能掀上個十數米高海浪的海域,大船都不能保證不被顛覆,它們就該是分分鍾要完的下場。
海戰的節奏都不會太快,不管是在冷兵器還是熱兵器時代皆是如此。雙方從接觸到開戰,又經過不斷的廝殺,人員的損失必然是有,可沒有發生接舷跳幫戰真沒折損戰船。
後麵是雙方的“衝撞艦”上場,艨艟和戰舟卻是各自被針對,真正能夠衝進戰船編隊的數量少之又少,成功衝撞的就更少,打得熱鬧卻是效果不大。
漢軍艨艟成功衝撞了兩艘笈多大船,可這兩艘艨艟隨後也被擊沉。
笈多一方的戰舟則是沒有成功衝撞,它們靠近到漢軍大船編隊百米之內就被密集覆蓋。
海戰打到這一階段,原本是被派出進行衝撞戰術的艨艟或戰舟,它們實際上更多是互相之間進行糾纏,撞來撞去的互相傷害不提,逮住機會也會不斷向對方射箭。在艨艟與戰舟的互射之中,卻是艨艟這邊更多時候是在挨射,這個卻與設計的理念有關。
陸地上和海麵上都在發生交鋒,該片區域的夜幕火光處處,老天也是細雨、小雨、中雨、大雨來回折騰,從夜幕剛剛降臨一直到深夜,又從時間的流逝中來到淩晨。
秋季的白天會來得稍微晚一些,處於戰爭狀態的兩支軍隊,笈多王朝這邊是壓根沒人能夠休憩,漢軍作為“東道主”倒是因為戰略縱深的關係隻有前沿部隊沒消停。
平蠻校尉部是該片區域的漢國官方命名,其範圍攏括了現代緬甸的沿海陸地和近海,主基地是在仰光這個位置,分屬基地則是分布在各處,其中主基地延伸到內陸越是二十裏左右。
笈多王朝進行登陸,他們所搶占的陣地也就是灘頭向內延伸三裏左右,縱寬該是有個五六裏的扇形。超過一萬五千笈多部隊上岸,幾乎是艦隊裝載的部隊七成兵力投送上去,剩下的人員也在陸陸續續投送之中。
“的確是一個海上強國。”桓溫並不否認這一點,他依然是待在山頂位置縱觀全局,用一種思索的表情說道:“大概三個小時能夠投送超過一萬的兵力登陸,這一點我們辦不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