哪怕隻是名義上的龍頭,庾翼對成為首領還是一種擔驚受怕的心理,就怕劉彥有什麼不好的看法,再來是等於豎立起一塊受人攻擊的招牌。源自於此讓他在能夠配合劉彥的時候從不推脫,對於各種事情也是能低調的時候絕對不裝逼。
在紀昌找來之前,庾翼就做好了最大的心理準備,紀昌隻是問了幾句,他就表態就算將中南半島的猴子全部餓死,亦是會保證搜刮盡可能多的糧食回國。
漢人進入中南半島已經快要兩年,對於當地的產能多少是能做到心裏有數。上一次談論到糧食問題的時候,庾翼一開口就承包了一千五百萬石的份額。
一千五百萬石糧食聽著很多,實際上數量也真的是非常龐大。以兩晉的計量單位,一石就是現代計量單位的一百六十斤,那麼換算下來就是二十四億斤,按照劉彥規劃的計量單位是一百二十萬噸。
一百二十萬噸的糧食並不算少,可要是吃的人多了平攤到一千七百萬人,不進行壓製的話最多也就夠吃三個月左右,那還是有各種輔食的條件下。沒有輔食的話,古人放開了吃,青壯一頓飯能吃上個一斤往上。
一千七百萬人的可用糧隻有一百二十萬噸,這樣的國家肯定是分分鍾藥丸,因此中南半島哪怕真能提供這個數量的糧食也是車水杯薪。
“若中原真顆粒無收,僅是計算南方產出,再結算稅收……”紀昌眨巴了一小會的眼睛,頗為艱難地說:“至多約四千萬石?”
以東晉小朝廷原有的疆域,全國官方可收稅耕田止於小朝廷滅亡之前,一年能有個兩千萬石就算是頂天了,紀昌數據中犯了一倍是南方世家被滅不少,世家原先瞞報的耕田浮出水麵。
劉彥的算數還算合格,默算了一下得出四百四十萬噸的數字。這一下換他不斷眨巴眼睛,心驚全國可得得到的糧食,懵了一小會才問道:“大漢如今的儲備糧如何?”
紀昌倒是張嘴就給出了數字:“合約三千五百萬石。”
會有這個數字,一是桓溫在南方大殺特殺,從被剿滅的各家族中搜繳上來;另外就是每年的稅收累積,自然還包括中南半島那邊的劫掠。
“去歲,大漢可供統計的消耗,總計七千萬石,其中七成用於戰爭,其餘供應民間。”紀昌提到這個就感覺胯下疼得厲害,軍隊從來都是糧食消耗大戶,爆發戰爭更是張開大口不斷吞下糧食。他有些事情必須說清楚:“大漢驅除胡虜有先後。山1東各郡縣光複得早,先行恢複生產。餘下中原各地依靠中樞調糧供應市場居多。”
劉彥對這個心理倒是有數得很,糧食收上來或買上來,僅有很少的一部分是能夠儲存下來,更多的是直接調動起來供應各方,結果手裏的糧食就顯得異常堪憂,壓根就辦不到什麼儲存什麼戰略儲備糧。
中原被各族胡虜一再禍害,人丁銳減是其一,胡虜是真的在將中原搞成牧場,諸夏先民開拓出來的農田大多荒廢,想要恢複農耕必然需要時間,缺乏足夠的勞動力,灌溉係統幾乎沒有,再來是生產工具也缺乏,給恢複生產造成很大的難題。
過去的三年,中樞一再強調疏通原有的灌溉係統,地方上能動彈的人,不管是服徭役還是被雇傭都是在幹這事,還有大批的奴隸也是被投放在這項工作上麵。
大多數人飽含熱情在勞動,想著灌溉係統修複就又該是遍處沃野,可老天壓根就不想讓人安生,中原大地迎來了幹旱,還有幹旱必然隨之而來的蝗蟲之災。
就是到現代對旱災都沒有太好的方法,哪怕是提前偵測到會發生幹旱,就是水庫蓄水也是沒多大用,壓根不是水庫的水就不會被地層吸收或蒸發,水庫的水也要有相同的子係統才能輸送到需要的地方,能補救的隻是將不缺水區域的水利用原先建設到的水利係統輸送過去。(南水北調就這個用途)
想要建設一套用以調配水源的係統,那真不是沒機械的年代能辦成的事情。想一想始皇帝為了搞都江堰動用的人力和耗費的時間,再看看楊廣這個急性子挖條運河動用兩百萬人死傷多少,清楚其中的過程少不了是頭皮發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