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個階段的楚國就相當喜歡“致師”,那是因為楚國有一個叫養由基的神箭手,他使用的箭矢甚至都要被楚王供奉在宗廟,戰時經過祭祀才會取出。
養由基的“致師”相當簡單,站在戰車之上等待“致師”開始,號鼓之下馭手驅馬拉車而出,他來個張弓射箭就立刻叫馭手收工,通常在他收起弓的時候,對麵的敵將就已經中箭載倒。
比較詭異的是,敵方死了戰將,死去的戰將不但連人帶甲會成為養由基的所屬物,那支箭也必然會被歸還。
這種極具英雄色彩的“致師”還是被秦軍打破,當時的庸國就是要按照慣例“致師”,庸軍一切都還在準備時刻,對麵的秦軍明明答應要“致師”卻無恥地發動了衝鋒。庸軍是在從上到下的懵逼中大敗,之後國家也被秦、楚、巴三國所瓜分。這一場秦軍與庸軍的戰爭傳達周室分封諸國,以後戰陣上也沒有“致師”。
秦國打破的規則太多了,其它國家還在打“征服”之戰,為的不過是壓服統治者讓老老實實地交保護費,秦國卻已經開啟了不為保護費而為攫取土地的滅國模式,其實是讓中原各國極度的不適應。
知道暴秦是怎麼來的了吧?真就不是因為商鞅變法後的秦法,其實就是因為太多原有的既定規則被打破,早就讓中原各國對秦國的信用值持負數印象。
要是曆史沒有被劉彥改變,倭列島的很多規則是要到明治維新才被打破,其中包括普通人不能有姓氏,當然也不能當武士老爺才能當的士兵。
小野原來就是一個農夫,他從來都沒有想到那雙拿農具的手在某一天能摸到兵器,被征召到半島成了仆從軍的一員,是從最廉價的炮灰慢慢熬成了老炮灰,隨後是走了運因為資曆老替補成了基層小隊長。
因為本身命運的改變與漢國有關,小野天然上對漢國是充滿了感激之情。
如果僅是感激漢國改變了自己的命運,小野哪怕知道李石是漢人也不會彎腰九十度,其實是在戰場上看了太多漢軍的悍勇以及善戰,又知曉漢國疆域之廣,感激之餘是異常敬畏,哪怕是對上普通的漢人心裏麵也是先矮了一頭。
李石看對百濟人那麼凶狠和野蠻的倭兵對自己甚是恭敬,害怕和不安多少還有一些,卻會下意識將自己的腰杆挺直一些,就在小野的親自領路下到了轅門。
看守轅門的是漢國郡縣兵,小野多少是記得規矩讓李石站在轅門十步遠的位置,他自己則是踩著小碎步過去,人還沒有到腰已經彎了下去,臉上帶著諂諛不斷邊走邊鞠躬,到了更是彎腰不起地將事情講了個大概。
餘章是戒備轅門的伍長,一開始就在好奇打量李石,聽小野講了個大概就對李石招手,等人離得近了,和煦地問:“可是遭遇了什麼難事?”
小野還在一旁彎腰不起,被一名郡縣兵拉到旁邊也不知道細聲說什麼,就不斷鞠躬,嘴巴裏也不斷“是是是”應承個沒停。
李石看倭人軍官對王師的士兵那樣子,腦子裏生起了自己都沒搞明白的情緒,聽到餘章問話才趕緊扭頭看去,手足無措也不知道是該跪拜,或是該行什麼禮。
餘章已經開始在內心裏皺眉,半島被解放的同袍其實並不多,就是大多都卑躬屈膝習慣了,真沒多少精神氣。他們駐紮在這裏,隔三差五就會有同袍過來,通常還會是一些雞毛蒜皮的小事,要不是上頭嚴令以春風一般的溫暖對待,真沒誰有那個耐心聽嘮嗑。
“啥?”餘章聽李石講的斷斷續續,話語上也是東拉西扯,邏輯聽著更是能讓人繞暈,才算有那麼點明白:“找回你的翁丈,然後你的翁丈是個百濟人,原先還是一個豪民?”
現在沒嶽父這個稱呼,翁丈就是嶽父。
陳朝就在旁邊嘀咕:“不是來找媳婦,就是來找翁丈,還特麼都不是漢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