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漢恢複五銖錢,成色堪比誕生之初。”紀昌很明顯是做足了準備,進入正題之前講了不少的史,後麵卻是提出難處:“大漢有水壓之法,可以最少勞力造出最多的銅錢,可是缺銅。”
都說華夏大地地大物博什麼的,可疆域廣闊真不代表各類資源豐富,隻能說是生存空間大。
華夏先民發現銅的用處,進入青銅時代之後大肆探勘銅礦,能找到的銅礦幾乎是快挖光了。後麵又進入鐵器時代,結果又像對銅礦的無盡開采那樣,發現一個基本就是挖光一個。
實際上華夏這邊的冶煉技術從來沒有處於世界第一過,不管是青銅冶煉還是鐵的冶煉都是落後於同一時間的各帝國。
到秦帝國時期,華夏這邊的青銅冶煉技術達到頂峰,可別說是希臘文明,連阿三那邊的文明都已經將鐵的冶煉技術發展成熟。
漢帝國有一件事情相當有名,那就是劉徹有鑒於漢軍的鐵質兵器竟然在對匈奴作戰時沒有優勢,聽說被匈奴打得逃竄的大月氏獲得了良好的對鐵冶煉技術,本就有意聯合大月氏一同針對匈奴,對張騫的指令卻是聯盟可以失敗,但一定要帶回鐵的冶煉技術。
漢匈交戰之初,匈奴人手裏的家夥大多是青銅武器,是冒頓開拓了西域才獲得鐵質兵器。
匈奴獲得了西域的管理權,真的從西域得到了太多的東西,其它或許是次要的,足夠多的金屬武器才是關鍵。而必須說的是,當時匈奴人手裏的短兵器絕對不是彎刀,是直劍。
西域人的冶煉技術是從哪獲得?他們就是從阿三文明那裏學習到了冶煉技術,連大月氏人也是從阿三那裏獲得的冶煉技術。
不止是西域和大月氏,本身就有冶煉技術的希臘文明也是從阿三那裏獲得技術並進行改良,結果西漢是從大月氏那裏獲得冶煉技術改善己身,說起來阿三這個文明的貢獻還真不小。
紀昌現在就麵臨一個難題,源於係統這個逆天的存在,漢國對鐵礦的需求並不迫切,可是係統真沒搞出銅礦。
丞相府想要讓國內交易正常化,前提是有足夠多的銅礦來製造五銖錢,恰恰漢國對銅的需求根本無法得到滿足。
“中南半島探勘之後發現儲量豐富的銅礦,臣請求在當地設立造幣坊。”紀昌說的是後世老撾那邊的發現:“亦是需要開林劈山,學先秦直道,再設立專門的艦隊進行運輸。”
火藥不是被搞出來了嗎?不止是可以應用於戰爭,其實很多地方也能用到,其中就包括在建設道路的開山上麵。
秦帝國時期的直道一直到二十一世紀都還存在,研究表明秦直道有著太多的秘密,其中一個就關於建設完成之後植物難以在道路上生長。
劉彥知道市麵交易對國家內政的重要性,一直是以物易物不會有正規的經濟體係。他更知道這並不是一件簡單的事情,就是到近現代的時候,華夏大地也根本不存在規範的經濟市場。
真話,以物易物的現象一直到民1國都還存在,哪怕是隨著地球進入到地球村都存在。現在的交通並不流暢與發達,很多地方都無法有效治理,還能去管怎麼進行交易了?
劉彥卻沒有潑紀昌的冷水,有心去做就是一件好事,再來是中南半島那邊的資源也的確應該盡情掠奪,國內的資源卻是可以先存著。
想要掠奪資源,不是光人去搶就足夠了,最大限度的掠奪還要有成熟的交通,劉彥眼光不止盯著中南半島,後續向阿三地盤進發更關乎大利益。
【雖說發現海峽可以從海路進發,隻有海路卻是不夠。】劉彥對著紀昌一個點頭,想的是:【抓捕當地的野人進行交通建設,有利於人口消除計劃,亦是可以使殖民地更加穩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