後世學習班可真的不要太多,天朝還搞過針對中老年人的夜校掃盲運動,先不講幹那些事情是不是形式主義之類的,可真的是有效果啊!
漢國還是延續先漢的舉薦製度,卻是要經過一番考核,初步有了科舉的影子。就是劉彥很遲疑要不要搞科舉。畢竟現在雖然是世家抬頭的歲月,可漢國並不是一個世家能夠撒野的國度,他所知科舉之所以被執行,是世家膨脹到無法遏製的地步,科舉是引入寒門來對抗世家,但實際上一開始的科舉所產生的那些人也基本是被世家高門吸收當走狗。
中原曆經數十年胡虜肆虐,除了那些底子深厚又投靠胡虜的家族,要不然知識份子不是南遷就是死亡,搞科舉得利的是長江以南,劉彥真的要執行科舉取材製度,南方是會非常高興,可北方就真的會跳腳。
搞國民教育是一個方法,問題是劉彥哪怕真的要搞,估計是沒有多少人樂意將自己家的知識拿出來公布,甚至也不會有多少人願意當教師。
識文斷字的人在華夏的封建王朝……基本是作為官員後備役,在先漢時期讀書不一定是為了當官,可是到南北朝之後讀書就真的隻是為了奔著當官而去。
漢國極度缺乏地方官,隻要識字又在籍,都是有機會成為官員,能夠當官又有多少人樂意去當沒什麼權力的教師?
“推行文風?”桑虞對這個很感興趣,聽了一會師資難尋的話題,插話說道:“一族之中有人當官,家中必有未出仕者,可使之。”
劉彥一聽倒是個辦法,不就是捆綁製嗎?一個家族有人再吵為官,那更要為國分憂,派出家族子弟成為教師。他也想到了另外一層,在這個尊重知識的年代,學生是拿老師當親生父親看待,桑虞肯定是抱著一些目的。
南北朝之後,大隋是有多次科舉取材,可是科舉真正成為製度是在大唐。
李唐的科舉製延續楊隋,一開始所遭遇的抵製非常嚴重,還是李世民強硬推行,門閥世家見無法抵製,他們改了一個策略,是插手科舉。不但是門閥和世家在亂搞,其實李唐宗室也攪和進去,誰想要中舉就必須得到他們的賞識,一種遞卷的自薦的風俗就形成。結果李唐初期的科舉根本就沒什麼公平性,科舉選出來的官員基本不光是為國效力,身份背景也肯定是某個誰的門人。
劉彥察覺到了桑虞的目的,甚至不光是桑虞抱有目的,該是有一個算一個都是那樣的想法,可他依然不在乎,他不是李世民也不是李治,那些世家也不是李唐的門閥和世家,大漢更不會是李唐。
大搞搜羅門人的事情在先漢早就發生。
西漢時期搞得最出色的是劉徹的姐姐長平公主,她那麼搞對西漢也沒造成什麼惡劣影響,甚至是有大貢獻,比如門人之中的衛青。
東漢搞得最大的是袁氏,就是那個四世三公的袁氏,但當時有能力的家族都那麼搞,隻是有些能利用得起來,有的利用不起來,汝陽袁氏是成功利用的例子,弘農楊氏就是全麵失敗的例子。
當然了,弘農楊氏之所以失敗,那是董卓在之前殺得太狠,不光是弘農楊氏,隻要是在董卓肆虐區的世家全部遭殃,也就隻有河內司馬氏好過一些。而司馬氏能董卓亂政時期好過,相傳是司馬朗和董卓逝世的兒子長得很像?
劉彥有專門查閱過現任官員的出身,僅有極少數是背後沒有家族,又以戰亂時家族破滅者居多,絕大多數為官者身後都有一個家族,無不說明在如今能夠習得知識肯定是家有傳承,還得是家裏餓不死才能培養得出來。
想一想哪怕是時間一再流逝,就是到了現代得家裏有經濟基礎才能讀得起書,說明讀書對很多人真就不是一件想就能讀的事情。
現在多得是連飯都吃不到的人,再來是哪怕有飯吃又有財帛也難以獲得書籍,那麼知識被壟斷也就不是什麼奇怪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