列國當然巴不得漢國與荀國打得更慘烈一些,最好是打到雙方精疲力竭,要不然他們怎麼有機會撿便宜?
所以,諸侯看到中行吳對全國進行了動員,高興得跟什麼似得。
齊國和魯國自己在用兵,他們還是派出使者密會中行吳,答應給荀國糧秣上的資助,必要時還能提供武器。
哪怕是非常痛恨將晉國瓜分的諸國,曹國也在跟荀國當糧食生意時願意折價出售。
他們隻有一個目的,鼓勵荀國跟漢國拚了,拚得越凶狠越好的那種。
中行吳當然知道這些諸侯什麼心思,沒有拒絕他們的暗中資助,心裏則是覺得異常的屈辱。
荀國從各方各麵來看都是一個強國,不止人口有兩百五六十萬,軍事實力其實也並不弱小。
如今“東方世界”的非常多國家,他們從人口、資源到軍事實力根本比不上荀國,早先荀國一家就能扛住齊國、魯國、曹國和其餘四五個國家的聯軍。
不就是跟更強的漢國對抗才讓荀國顯得可憐嗎?中行吳願意接受列國的資助,想的卻是不管跟漢國打起來是輸是贏,有機會一定會教訓這些看不起荀國的人。
受到幫助還起了怨恨顯得思想很奇葩?那是不懂強者是什麼心態。
強者嘛,對上更強的對手,哪怕不敵也有自己的尊嚴。
弱者看似在幫助強者,實際上卻是巴不得出現兩敗俱傷,行為上是侮辱,精神層次就更是在侮辱強者的智商了。
如果本身弱小,受到來自強者的幫助,會產生不同的心態。
所以,中行吳感覺受到侮辱跟尊嚴被踐踏有關,再來就是不允許智商被低估了而已。
有哪個國家資助漢國了嗎?僅有宋國的使者表達了相應的關心,再無其他列國來對漢國“噓寒問暖”了。
絕大多數的列國,要點臉就祝福漢國能夠獲勝,不要臉則是提前祝賀漢國獲勝。
他們一致開始在講的事情跟漢國成為新的霸主有關,請求漢國在成為新任霸主之後,能夠維持“東方世界”的秩序,防止國家與國家之間出現兼並,能時不時主持公道什麼的。
那些是曾經中原霸主晉國在幹的事情。
晉國作為中原霸主時,不允許列國之間出現兼並,誰敢欺負弱小,會有晉軍前往主持公道。
作為代價,也是各國保平安必須的付出,列國每年向晉國交“保護費”不算過分吧?
呂武聽到列國使者的各種期盼,肯定是開始闡述大漢為“伯”之後的各種理念,什麼“大一統”之類完全不存在,一定會讓各國保持“王侯將相有種”的格局。
大致上,呂武對外釋放的態度就是會延續晉國的國策。
實際上?呂武傻了才會永遠像曾經的晉國那麼幹。一開始可能會當“伯”,利用列國承認為“伯”的身份,幹一些挑唆誰打誰,必要時自己再上場“維護正義”的事。
這一套是學的“歐洲攪屎棍”……也就是大不列顛帝國,先整一段時間的“製衡政策”,好使漢國繼續為進行“大一統”做準備,漢國則不可能永遠玩製衡,時機到了就幹活的開始。
王見王的活動結束,沒人整什麼幺蛾子,各自離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