齊國的確是在著手幹修建長城段的事情,他們打算先修泰山一帶的關隘,慢慢向西北擴展到濟水邊上,隨後又朝東南方向修,要打造出一條長度不少於七百裏的長城防禦線。
這件事情在公元前555年已經有所跡象,齊國也的確開始修建各處關隘,一直到戰國中期才將齊長城修成,目的是為了防範楚國。
在呂武的這個曆史版本,齊國並沒有在公元前555年就著手修建長城,原因當然是呂武兩次率軍將齊國打得挺慘,齊國哪有那個人力物力去搞大工程。
這不,晏嬰主持變法,曆時六七年讓齊國的經濟重新緩了過來,考慮到接下來進入到漢國與荀國大戰不休的階段,齊國有想要橫插一杠子操控風雲變幻,另一方麵不得不為接下來漢國和荀國分出勝負做事先準備,結果是讓齊國君臣將修建長城的方案拿了出來。
作為太行令的梁興出班,說道:“王上,齊確實有遣使相告,並求大漢使之能匠相幫。”
什麼情況?
楚國要變法尋求漢國派人去幫忙,連帶齊國要修長城也派人來請求漢國派出人手進行幫助???
這不算什麼太詭異的事情,大家有來無往而已,隻要漢氏子姓的國祚存在一天,各方打歸打,派人互相尋求幫忙也是很合情合理的。
某種程度上,齊國未嚐不是在告訴漢國:大佬,俺要啟動大工程了,你就跟荀國安心打吧。
楚國請求漢國幫忙變法也是相同的意思,隱晦表示無力幹涉漢國想做什麼,漢國隻要不繼續為難楚國,雙方其實可以當很要好的朋友。
在“東方世界”這邊,漢國無論是在國家製度方麵,還是在一些科技相關,無疑處在領跑地位,各諸侯想裝瞎子都不成,不想落後太多又不知道怎麼追,直接找漢國抄答案就成為一種可行手段了。
呂武已經發現“東方世界”進入到諸侯謀求變法的時代,之前因為各種顧慮而沒有付之行動的各國,好些國家已經展開實際行動,差別在於動作或大或小罷了。
當下“東方世界”的變法模板隻有兩個,一個是漢國這種,另一個是鄭國那種。
排的上號的國家,大多數選擇了漢國當“模板”進行模仿,一些很清楚自己底子的不入流國家則是選擇學習鄭國。
什麼鄭國模式?就是像子產那樣畫餅,先吸引他國黎庶過來,能不能完成嘴巴說出去的某個偉大目標,反正將人騙過來變成國力的一部分就行。
呂武對各諸侯求變並沒有什麼看法,不入流的國家求變,哪怕是變得強了一點點,後麵也逃不過被兼並的命運;強國變法有可能變強,沒有太多的時間讓他們進行變法的過渡期,可能得到一個“外敵來犯內部不穩”的下場。
變法啊,哪有那麼容易的?尤其是列國又不像漢國是個新建立的國家,沒有太多的曆史包袱拖累。
“如此說來,天下皆在等候大漢與荀國大戰?”呂武說完笑了起來。
舉世矚目啊?這待遇可真是高。
呂武這邊沒有任何壓力,不知道中行吳那邊是個什麼情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