拿孫子來刺激兒子,結果兒子受到的刺激好像很有限啊?
隨著“豲”以北的一戰落下帷幕,綿諸變成了史書上的一個名字,不用有任何的疑問,盡管呂政在一些指揮上顯得有些稚嫩,交給爺爺和父親,包括漢國臣民,一份答卷無疑稱得上優秀。
之前呂武不是要讓呂陽去“呂梁”負責對樓煩的各項事宜嗎?那是等呂武率軍東出之後的事情了。
如果不發生意外,漢軍東出將在一年之後進行,屆時呂陽就要前往“呂梁”,監國則是交給了呂政。
當然了,不能說呂武這樣的安排沒有異常,明明有太子卻讓公孫監國,這本身就是最大的不正常。
因為呂武做出了不合理的安排,漢國群臣要說沒有覺得心中揣揣不安,肯定是假的呀。
為此,一些原先作為陰氏家臣的大臣,他們從小心翼翼地試探呂武,到後來直接開口詢問為什麼。
漢國是漢氏子姓的家業不會有任何的爭議,隻是大臣們同樣覺得自己有責任和義務保證漢國的傳承穩定,哪能願意出現什麼幺蛾子。
呂陽在提這一戰的意義,比較淺白的無非是讓一個“國中之國”成為曆史,並且還對狄戎產生了足夠的震懾,至少兩三年之內會讓狄戎不敢侵犯。
這說法有點意思,其實在狄戎的問題上,不是狄戎一再襲擾漢國的問題,更多的時候是漢國這邊的放牧隊伍過界侵占了狄戎的牧場。
在呂陽的嘴裏,明明是比較霸道的漢國變成了受害者,算是自己永遠無辜的那一套嘴臉。
老父親呂武對呂陽的無恥感到欣慰,隻是依然虎著一張臉。換作是呂政來說那些話,作為爺爺的呂武絕對會立刻開口讚賞。這個也是作為父親和當爺爺的區別。
呂陽早就習慣呂武極少開口讚賞,講得再好聽也是一副嚴厲嘴臉,說錯了則是免不了遭到訓斥。這就是成年之後父與子的相處日常了。
“太子亦有大局眼光,為何屢教不改?”呂武語氣算不上好。
看看吧,呂陽能夠將事情看得很清楚,沒道理不知道漢國麵臨的時局會在哪一方麵顯得更重要,為什麼會在一些事務上總是給出缺乏大局觀的意見呢?
“非孩兒不改,乃是……”呂陽沒有什麼委屈,甚至都沒有一丁丁點的害怕,低聲說道:“並秦之時,殺戮為不二手段,治理地方亦然。”
總結來說,非常之時用非常手段。
對於敵人無法從精神上感化,使用消滅肉體的辦法無疑最省事也最直接,並且還極度的有效。
按照呂陽的說法,殺掉了秦國的所有貴族,吸納黎庶將不會存在任何障礙與後患;要是能夠將韓國、範國、荀國……以及有能力吞並的國家,所有的貴族全部弄死,一定能夠讓漢國安穩至少一百年。
第一次聽到兒子願意解釋的呂武給一下子愣住了。
這……,說得好特麼有道理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