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14章:這才是戰國時代啊(3 / 3)

人家呂武有想法也有計劃,做法方麵卻是讓盟友無可指摘。

在漢國沒有將想法與計劃付之行動前,甚至都沒有顯露出明顯的端倪,僅僅是一些傳聞就讓韓國和荀國搞出了實際的動作,帶來的後續影響還是很惡劣的那種,手段的孰高孰低,用得著細品嗎?

現在最開心的絕對是楚國了。

楚國君臣站在自己的角度,認定隻是小小施為了手段,一下子就讓“四晉”內部產生那麼大的裂痕。

他們沒有看到大股荀軍和韓軍抵達主戰場,肯定會覺得是一個重創漢國的好機會。

一旦楚軍真的能夠重創漢軍,哪怕隻是打了一個平手,前提是雙方的傷亡都很慘重,後繼必定還能使用邦交手段玩弄韓國和荀國,說不準能聯合起來一塊針對漢國?

在這一段時間,楚國的使節出動非常頻繁,不止是對韓國和荀國的動作,他們沒有忘記齊國、魯國等等一些國家,大有要聯合全世界一起對抗漢國的動作。

在楚國使節的嘴中,漢國是一個強大到令所有諸侯都需要產生足夠警惕的國家,並且咬定“大一統”就是呂武提出的理念,再用“大一統”理論來闡述呂武是有多麼大的狼子野心,用這個作為“基點”來規勸所有諸侯一起對付漢國。

沒有將注意力全部集中在戰場的呂武,他對楚國在搞什麼不是沒有窺知,猛然間發現真的要讓楚國宣傳的輿論形成基調,恐怕漢國會漸漸成為曆史上的秦國,遭到天下諸侯的一致敵視。

呂武肯定是要做出相關的反製,不就是派出使節嗎?漢國還能缺了能說會道的人?

漢國的使節四處出動,渲染楚國有自己的文化與製度,反正楚國跟中原諸侯就不是一路人。這個是除非楚國願意“諸夏化”,要不然就是不容抹殺的事實。

然後,漢國的使節在齊國、魯國等等一些國家那邊,會提到對韓國、荀國不好的言論,沒有講得太露骨,大意就是漢國其實跟韓國、荀國的關係沒有那麼好,其實可以跟齊國、魯國等國做好朋友,某天也不是不能合作一起針對荀國或韓國。

漢國使節到了楚國,闡述的是“四晉一體”的說法,用以表述漢軍為什麼會大舉南下,並不是漢國與楚國有什麼深仇大恨,隻是出於對盟友應盡的義務而已。

漢國能為了盟友盡出大軍,不能證明漢國在信義上麵的可靠程度嗎?

再話鋒一轉,提到韓國和荀國的一些所作所為著實是讓漢國感到心冷,要是楚國願意撤兵離開範國,漢國對範國的盟友義務也就達成,今年或是明年就沒有什麼“四晉一體”的說法,漢國也許能跟楚國當朋友呢?

在這一點上,楚國君臣盡管是對漢國使節的話將信將疑,不耽誤他們感到心情振奮。

沒人願意看到一個團結的“四晉一體”,那可是比曾經晉國更恐怖的存在。

能讓“四晉”自己內鬥起來,對包括楚國在內的任何一個國家來說,無疑是一件天大的好事。

老實說,當時就有楚國的大臣提議退兵,附和的人還不少,卻是遭到了熊招的一票否決權抵製。

以為出動大軍是那麼輕易的嗎?

知道有多少貴族忙得虛脫,又是拿出了多少資源,對國家造成什麼影響嗎?

集結起大軍,剛抵達戰場卻是馬上撤退?什麼混賬才能幹出這種事情啊!

即便對勝利沒有信心,明知道會出現損失,該有的損失也是要付出,遠比玩弄軍隊的心態,代價上麵要小得多了。

多餘的話熊招沒有說,隻是表達了一定要開戰的意誌。

他為什麼非打不可?除了不能集結大軍就玩撤退之外,展現出楚國的強大是一個目的,再來就是盟友的軍隊怎麼能回去,還有那些對自己的意誌貫徹不徹底的貴族是不是也該削弱一波?

“此戰罷了,諸事再議。”熊招太明白楚國內部也在醞釀風暴,一起讓風暴在內部肆虐,不如用外戰來釋放。

上一頁 書頁/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