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36章:斬草不除根的下一句是?(2 / 2)

原本作為魏氏家主的魏悼子早早離世,家主之位落到了魏琦身上,後來魏琦將家主之位傳承給了魏絳。

魏氏也算是命運多舛,長輩極少有高壽者,家主的寶座從這家落到那家,來來回回地更變,令狐氏更是因為沒有繼承人而消失。

另外,他們的發家之地“畢”早就不是自家的封邑。這個也是權柄落在小宗魏氏這邊的必然結果。

畢陽沉默了一小會,沒有討要魏絳的屍體,請求道:“魏氏已滅,陰子何不放過畢氏?”

什麼意思啊?

這是在請求呂武不要率軍渡河,去攻擊去了伊洛之戎的魏氏那些人嗎?

呂武問道:“畢氏可有複仇之心?”

魏氏沒了,畢氏得到了大量的口中以及物資,甚至已經有了安身之地。

不要以為二十多萬的人口很少,已經比很多諸侯國的人口要多很多了。

尤其是畢氏有三戎作為盟友,以諸夏這邊的文明優越性,他們花點時間不是無法吞並三戎。

畢陽不知道該怎麼回答呂武的提問。

他們會在某一天找陰氏複仇嗎?肯定會的呀!

呂武說道:“我與範氏征討三戎,伊洛之戎乃是陰氏所屬,豈有因畢氏而罷兵之理。”

行吧,陰氏就算不刻意針對畢氏,不可能停止對伊洛之戎的討伐,那麼畢氏要不要挪個地方?

範氏當然也不會放棄對陸渾戎以及蠻氏的征討,到時候畢氏要不要再進行遷徙?

同樣是斬草除根,呂武的話術用得不錯。

現實就是那樣,畢氏肯定會等機會找陰氏複仇,陰氏不太好表現出要斬草除根的態度,放過卻是不可能放過的。

拿三戎來做文章,陰氏和範氏早就跟三戎進入到戰爭狀態,到時候畢氏遭到打擊,不是陰氏非要攻滅畢氏,變成是畢氏沒逼數自己卷進去。

畢陽說道:“我聞宋、楚、鄭合兵,合圍‘鬥首’南下之軍。”

然後呢?

士匄已經統率十萬大軍南下去救援“鬥首”那邊的晉軍,不需要消滅或是擊敗多國聯軍,隻需要將被困的晉軍救出來。

畢氏能在其中發揮什麼作用?

又或者說,畢陽是拿這事在威脅呂武?

“你隨我渡河,抑或早早歸去?”呂武問道。

別特麼再多廢話了。

畢氏要接下魏氏的仇恨,擺明陣仗跟陰氏接著打也就是了。

如果畢氏沒膽子,趁著陰氏的大軍沒有渡河,趕緊麻利地溜吧。

有那麼一件事情呂武沒說出來,陰氏跟範氏早早就在攻略三戎,其實是有軍隊在三戎的地盤活動的。

就算呂武沒有說,畢氏也絕對知道。

這個就是魏氏和三戎聯軍遲遲沒有渡河到北岸的原因之一,他們覺得“魏”城沒救了,不敢渡河跟陰氏主力交戰,再被陰氏在三戎的駐軍抄了後路。

有一個問題,呂武怎麼不調動在三戎地盤的陰氏大軍攻擊魏氏和三戎的聯軍?

答案非常現實,陰氏雖然很強大,還是要看各個區域有多少兵力,某地的陰氏軍隊有沒有能力獨自開啟一場戰爭。

很明顯的事情,陰氏在三戎這邊一直是打輔助的角色,軍隊數量也就兩三萬,以騎兵的數量多一些,打一打襲擾還行,陣戰就能免則免了。

現在,待在三戎地盤的陰氏大軍已經動彈起來,沒有出錯應該是在襲擾從大河邊上撤退的魏氏和三戎聯軍?

呂武不清楚伊洛之戎怎麼允許魏氏撤那麼多的人口進入己方地盤,猜測是一種抱團取暖。

而現在不光是異族對領土沒有清晰的概念,諸夏的諸侯國其實也沒有,接受外人進入己方勢力範圍是常態,定居什麼的也不是不能商量。

陰氏這邊乘勝渡河,目標明確向著一個叫“桃林塞”的地方推進。

那邊是魏氏殘餘部隊以及三戎聯軍駐紮的地方。不是他們不想朝其它地方轉移,完全是拖家帶口又有家當拖累,著實是無法擺脫陰氏騎兵,再來就是駐紮在三戎地盤的範氏軍隊也加入到軍事行動。

那個“桃林塞”的地形很險要,算是一個易守難攻的地方。

沒有多餘選擇的魏氏殘軍敗將以及三戎聯軍,他們記得魏絳說過各諸侯會組建聯軍來征討陰氏,無力反抗陰氏和範氏聯軍,是不是應該將希望放在諸侯幹涉軍的到來呢?

呂武太明白敵人的心態了,納罕地想道:“就算諸侯會組建聯軍,那也是晉國遭到瓜分之後。現在魏氏的殘餘,他們一個個化身光頭,寄望於根本不可能存在的救援和調停了啊?”

上一頁 書頁/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