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10章:嗬?誰能與我一戰!(1 / 3)

呂武為什麼能夠穩得住?首先是沒有任何家族跳出來以武力挑戰陰氏,再來則是需要好好觀察一下局勢,看看態勢怎麼發展對陰氏有利。

身為晉國的元戎,並不是國內一亂就會被追責,原因在於內亂是晉國的傳統大戲。

若是一亂就要對元戎進行追責,沒有一任元戎能夠當得長久。

另外一點,之前楚國咄咄逼人,晉國內部有矛盾也都選擇盡量克製。這個也是為什麼晉國外部壓力大,內部看上去會比較和諧,外部壓力一旦沒了就會立馬亂起來的原因。

士燮說得很對,晉國需要敵人,並且還是能夠威脅到晉國的敵人,要不然一定會亡於內亂。

然而,當時的諸“卿”或許明白,他們卻很默契地無視了士燮的觀點。

必須將楚國打趴下是一方麵,更多的是矛盾隻能摁住一時,不可能永遠將矛盾壓著。

事情都有兩麵性,早早將楚國打趴下,總比哪天內部矛盾摁不住,弄得一個內憂外患的局麵要好吧?

所以是士燮想得美好卻也過於一廂情願了一些,世界的運轉並不以某位個體為中心,誰也無法預料到久遠之後到底會發生什麼,一切往美好的方向在設想,作為一個足夠份量的政治人物會必然害人害己的。

“智氏為何動手?”呂武詢問的對象是中行吳。

智盈是智朔的兒子、智瑩的孫子,智瑩和智朔死前有表達過需要來自呂武庇護的請求。

當時無論是智瑩或智朔都沒怎麼正經拜托,或許是有那個意思,看著卻不止拜托呂武一人。

辦事的人不正經,沒有提出付出與回報,人情交際沒到那份上,類似的方式也就不存在什麼“契約精神”,更像是有用沒用提一嘴,成了算血賺,不成也沒損失。

後麵,呂武得知智瑩真正拜托照顧智盈的對象是中行吳,一點都沒有感到驚訝。

智氏曾經是荀氏的小宗,中行偃以中行氏之主的身份監管荀氏,中行吳同時繼承了中行氏和荀氏兩個家族。

智瑩當家作主時期脫離了荀氏,要是智朔這一代沒有出現意外,智氏發展個二三十年大概就會跟荀氏徹底切割幹淨。

問題就出在智朔英年早逝了,導致智瑩再怎麼心不甘情不願也要尋求重歸荀氏。

而荀氏那邊也出了大問題,他們看著體量依舊龐大,缺了看不見摸不到卻至關重要的威望,能夠讓智氏重歸大家庭,自然是一種求之不得的心態。

中行吳知道呂武在問什麼,說道:“盈年幼,得知弓乃韓氏秘製,故而……”

不是講為什麼要動手!

實際上的情況是,智氏目前受到陰氏的保護,智盈在動手前非但沒有取得陰氏的同意,甚至都沒有告知陰氏就直接動手了。

以目前的觀念,智盈那麼幹隻會出現一個結果,等於用那種方式表態不需要來自陰氏的庇護。

用一種更惡意的解讀方式來看,智盈壓根就沒有將陰氏當回事。

所以,中行吳進行了補救,拿智盈隻有十歲來說事。

呂武並不接受這種解釋,說道:“智氏家臣當誅。”

太明顯了,智盈年幼沒錯,智氏的重要族人和家臣難道就沒有腦子,不清楚那麼幹會惡了陰氏嗎?

極可能的情況是,智氏那邊認定或懷疑智瑩遭到刺殺跟陰氏脫不開關係,用那種方式來進行控訴。

還有另外一個可能,也就是呂武主持下將智氏進行削弱,遭到智氏上下的怨恨。

在智瑩這個扒拉能手的操持下,智氏以非常快的速度壯大,陰氏選擇了庇護卻也將智氏的其餘封邑給剝奪,隻是保留了“智”地。

呂武那麼做固然避免智氏遭到針對,然而智氏會感恩戴德嗎?顯然不會的。

站在智氏的立場,哪怕僅是有萬分之一的可能性,他們依然覺得自己不會落得個家破人亡的下場,撐個十來年就能挺過去了。

說是貪心不足,還是沒有理智都行,人總是會渴望事態往好的一麵發展,不會願意接受那些對自己帶有惡意卻是沒有發生的推測。

當時的情況是,智氏不自我削弱,有的是家族願意幫忙動手。

上一章 書頁/目錄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