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武為什麼能夠成為晉國的“常務卿大夫”之一?絕不是單純因為呂武給進行了推舉。
根本原因在於趙武身上的血脈!
在這個王侯將相有“種”的年代,說白了就是階級形成了固化,某個誰是什麼階級,不犯大事為前提,兒子也會是什麼階級。
值得慶幸的是,當前時代由下往上的通道沒有被完全堵死,尤其是在晉國這邊有能力就能改變自身的命運。
這個是軍果主義國家通常會有的一種特色了,用軍功晉升自己的階級,從而也等於改變了命運。
事實上,無論讚同還是反對,軍果主義國家就是最容易發生階級變動的國家體製。
上一刻某個家族牛掰到不行,下一秒身死族滅。大多數是因為軍事行動失敗遭到的懲罰,極少數是因為過於囂張跋扈被聯合起來弄死。
普通人在戰場立功,哪怕一次兩次沒有獲得爵位,財帛方麵多少也是會有一些。而這是軍果主義國家製度決定了的結果,與上位者大方或是吝嗇無關。
畢竟,一個真正走軍果主義路線的國家無法避開“賞與罰”的這一套規則。
當然了,一樣是軍果主義國家,晉國隻能算是一種“初代”版本,曆史上的秦國才將軍果主義製度推行到了一種極致。
趙武因為血統占便宜,本身就有為“卿”的資格,以至於呂武動了動嘴巴就順勢上位了。
韓氏則是因為騎牆,背叛了貴族階層不提,又讓國君感到極度的失望,失去卿位也就屬於一種理所當然。
發生在趙氏和韓氏身上的事情,很難發生在其餘的諸侯國。
在很多的諸侯國,階級固化的程度遠遠超過晉國,是那種真正意義上“龍生龍,鳳生鳳,老鼠生子打地洞”的程度。
嚴重到什麼地步呢?貴族永遠都是貴族,哪怕犯了錯律法也無法處置;普通人永遠就是個普通人,哪怕是立下逆天的功勳,別想著能夠翻身。
後世的儒教追求的是什麼?其實就是上麵那種階級固化。
當然了,儒學是儒學,儒教是儒教,兩者存在區別。
儒學大概是從孔子建立,一直傳承到隋唐時期。
然後,儒學到唐朝中期才真正意義上的得勢,又在有宋一朝轉變成為儒教。
成立儒教之後,“刑不上大夫”就成為一種潛規則,犯錯的懲罰是換個地方做官,走一地禍害一地這麼爽的公費旅遊,士大夫不飄,誰飄?
什麼?不是西漢就搞獨尊儒術嗎???
西漢是為了形成思想統一,儒學中的公羊學派符合漢帝國的需要,算是一種學術,又向社會宣傳和推行“大複仇”的主義。
而事實上,儒學隻是漢帝國的一種“包裝”,搞的卻是“儒皮法骨”那一套。
漢武帝需要的是“大複仇”主義來統一國家人民的思想,哪一個學派搞出這一套,又有利於帝王的統治就會受到青睞。
說白了就是,願意當狗就趴下,朕給養了!
其它學派或許願意,沒get到漢武帝的基點。
學儒的董仲舒願意,並且也get到了漢武帝想要的,將儒學打扮成為美人,眼巴巴地送到帝王的床上去了。
真實情況是什麼?從漢武帝再到漢宣帝,朝堂中儒家的人少之又少。
如果真的要用儒學治國,朝堂上沒幾個儒家的人,算是一種看重嗎?
儒家初次被帝王大肆充斥朝堂是從漢元帝開始,並且儒家第一次掌控國政就玩崩了。
而漢元帝早就遭到了漢宣帝的警告,可惜的是這孩子被儒家忽悠瘸了。
“漢家自有製度,本以霸王道雜之,奈何純任德教,用周政乎?”——言猶在耳!
唐太宗需要討好儒家,用以讓自己的帝位坐得穩當,帝後齊上陣之下,李大帝寫了《帝範》,長孫皇後則是寫了《女則》,討好手腕之高遠超想象。
儒教能在有宋一朝稱霸朝堂的根本原因是五代十國的武人太能作了,引起了社會的全麵反彈。
再來就是,趙宋開國皇帝欺負孤兒寡母上位,後繼更是兄弟間玩了一手燭影斧聲,皇帝哥哥有冊立太子,不管皇帝哥哥怎麼死的,兄終弟及那一套是胡人才會玩的。
弟弟成了皇帝,內在的背景故事比“父慈子孝”與“黃袍加身”要不堪一萬倍,不討好那些“口舌”和“公知”怎麼行?
玩了一手驢車漂移的高粱河車神的選擇是沒下限進行討好,開啟了有宋一朝高薪奉養的曆史。掀開了來講,高粱河車神幹的就是在收買掌握輿論的那些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