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次摸槍,可我見別人用過。”
袁晨銘忍不住賣弄起來:“這槍是由德國1888年設計製造,又叫88式步槍。德國人騙當時的大清,說這是最先進的毛瑟步槍,大量的賣到我國。
而這支槍應該是漢陽兵工廠仿製的,因為他們用的鋼材不過關,槍管容易炸膛。所以用一節護木包裹住了槍管,就像個套筒。所以人們又稱之為老套筒。”
“老套筒,原來是這麼得名的呀!額就說你這文化人不一般,一杆槍都能說出一篇文章了。”
袁晨銘嘴角微微上揚,心中竊喜自不必多說。總算有個顯擺自己能耐的機會,得多表現表現。
他裝模作樣地拉了一下槍栓,沒有退出子彈,是空的。又把槍豎到地上,瞅了瞅槍膛。
說出了一個他早已知道的結論:“這槍膛線都磨平了,頂多幾十米的準頭。再遠,子彈打出去,鬼都不知道會飛到哪裏。”
“膛線,那是什麼東西?缺了槍就打不準了?”
????膛線是什麼?
書本上寫著:膛線可以說是槍管的靈魂,是現代炮管及槍管的管膛內壁上,被鍛刻加工出的呈螺旋狀分布的凹凸槽。
可使子彈在發射時沿著膛線作縱軸旋轉,產生陀螺儀效應穩定彈道,因而能更精確的射向目標。
由於每支槍都有獨特的膛線,可以根據子彈發射後,彈頭被膛線削出來的線條開展鑒定工作,所以膛線也被看著槍械的指紋。
可是這一套定義背出來,眼前這位民兵隊長肯定聽不懂。
好在有實物可操作,袁晨銘在民兵隊裏又挑了一把比較新的槍,拿給李平安看。
“看,凸起來的叫陽線,凹進裏麵的叫陰線。”
兩杆槍擺在那裏,一看就能明白。
老套筒裏麵的膛線基本磨的看不見了,都快成滑膛槍了。而那款杆中正式,膛線雖然有一定的磨損,但還較為清晰。
李平安看倒是看出區別了,可還是不明白為什麼膛線磨平了,就沒有準頭了呢?
跟一個不明白機械的人,解釋其中的原理,可難倒了袁晨銘。
“李隊長,這樣我怎麼說呢。你們拿這槍打小鬼子,子彈打出去能不能打著你想要打的目標,這你們最清楚呀!
這槍的膛線磨平了,四五十米內可能有一定的準頭。四五十米外就是個神槍手,也不能打到他想要打的。”
麵對急眼了的袁晨銘,李平安愧疚的抹了抹額頭:“唉,為難秀才同誌給額這個老頭子解釋了。
這槍也不賴了。額們就是拿一杆好槍,也打不住百十米外的鬼子。有幾十米的準頭,夠用了。”
被安慰的袁晨銘愕然無語。
看神劇看多了,他忽略了一件事情。八路軍可沒有他想的那麼富有,一人或許隻有十幾發子彈,都不夠打一場仗的。
根本不可能拿子彈練習槍法。
而士兵沒有經過一定的實彈訓練,距離稍遠槍法就是個玄學了——誰也不知道子彈會打到哪裏。
一顆子彈消滅一個敵人,那是歌裏唱的,也是最樸素的願望。
對於裝備簡陋的八路軍來說,消滅敵人更多的應該是靠著手榴彈加拚刺刀。
“能給我看看你們的手榴彈嗎?”
“能,當然能了。”李平安把腰間布兜裏的兩顆手榴彈都掏了出來,遞給了袁晨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