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12年到1914年,英國皇家海軍開始建造,完全以石油為燃料的‘伊麗莎白女王’級戰列艦。
至此,海洋軍艦的燃油時代到來。
東洋海軍使用石油燃料,始於1905年的‘薩摩’級戰列艦。
1913年到1916年設計的‘長門’級戰列艦開始搭載重油專燒鍋爐,此後東洋海軍建造的主力艦,均以重油為主要燃料。
然而對東洋來說,石油資源極度缺乏。
即使到了37年中日戰爭的時候,依然是製約日軍擴張的重要掣肘。
整個37年,東洋石油自產量,北海道接近1萬噸,台島3.5萬噸,北樺太石油租借地(庫頁島南)20萬噸,本州島23萬噸,總計不到50萬噸。
有著超過200萬噸的巨大缺口。
尤其是到了明年,日軍因為軍力急速擴張,石油93%依靠進口,80%的進口石油來自美國(殼牌婆羅洲油田賣給美國,專賣東洋),另外一部分則來自荷屬東印度群島(殼牌婆羅洲油田)。
這也就是意味著,隻要美國覺得有必要,隨時可以掐斷東洋的喉嚨。
東洋為了彌補這塊短板,一直嚐試煤炭液化技術,以期利用中國東北的豐富煤炭,解決液體燃料問題,然而技術和產量都遠遠達不到要求。
而且東洋的石油勘探工人,一直在東北勘探石油,然而因為鑽井深度不夠,大慶油田始終沒能發現。
這樣一來,石油就成為了一柄懸掛在東洋頭上的致命利劍。
在明年的諾門罕戰役(1939年5月11日—1939年9月16日),日軍關東軍遭受蘇軍重創,蘇日暫時媾和。
東洋南進勢力加強。
1940年5月荷蘭本土淪陷,荷蘭王室流亡英國。
英美荷三國開始聯合協防東南亞。
1940年5月,美國總統羅斯福命令結束年度例行演習的太平洋艦隊,不是按例回美國西海岸,而是留駐珍珠港,實施對日威懾。
1940年6月12日英國與泰國在曼穀簽署《英泰互不侵犯條約》,目的緩和中南半島局勢。
同日,泰國與東洋簽署《日泰友好條約》,伴隨著這一條約的簽署,東洋勢力開始在中南半島的大力滲透,加強了南進的戰略地位。
明目張膽的和英美搶奪東南亞霸權。
1940年7月20日,美國宣布對東洋實行道義禁運,——
至此,美日開始了實質性的加速碰撞。
不斷提速著雙方的戰爭進程。
而這時候,對東洋引誘最深的已經不是中國大片貧瘠的領土,而是南亞的皇家荷蘭殼牌公司婆羅洲油田(加裏曼丹島)。
要知道在偷襲珍珠港前,婆羅洲油田的年產量,就已經達到了700萬噸。
也就是說隻要占領了婆羅洲油田,奪取皇家荷蘭殼牌公司的煉油廠,所獲得的燃油,已經完全能夠支撐東洋下一步的地球爭霸。
所以說句難聽點的,雖然中國這時候一直把日軍當成唯一對手,可是在諾門罕戰役以後,日軍就開始有意的控製在中國的兵力投放,以穩定消化,政治誘降為主。
轉而把絕大部分的精力,投注到東南亞,太平洋戰場。
因此在杜劍南看來,中國空軍的任務並不是要和日軍航空兵不死不休的死磕。
而是要用一次次犀利的局部空戰,打疼日軍航空兵,減少日軍飛機對中國人民的殺戮。
來一次打一次。
手來斷手,腳來剁腳。
打疼,打記性他們。
然而卻不至於逼著日軍從其它戰場,抽調大量的機群進入中國戰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