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麼說呢,看的第一眼你會覺得挺普通的,但是細看就會發現不同尋常。
比如說門前的石板,別以為隻是一塊石板,實際上那可能是西湖裏挖出來的湖石,價格極其昂貴。
說句題外話,話說幾乎所有大乾權貴的莊園,乃至普通中產的小樓的門前石板,用的都是湖石,但是西湖就那麼點,真正的湖石可沒多少,而且就算有,也早被挖光了。
既然這樣的話,那麼這些湖石那裏來的,嗯,這是個值得商榷的問題,反而所有人都不會承認自己用的石板隻是一塊普通石板,要不然臉往哪擱啊!
話說鬆江府某一家拍賣行,數月前還為拍賣出去的多快湖石頒發了鑒定證書,信誓旦旦的說這幾塊看起來普普通通的石頭就是湖石,已經在湖中浸泡了多少年……
除了湖石外,建築的諸多細節往往也都是非常講究。
比如說屋內的欄杆、木地板等很多都是名貴木材,並且有些還會雕刻一些看似簡單,但是工藝難度非常高的紋路。
怎麼說呢,好不好看不重要,但是一定要體現逼格,最好是能夠在不經意之間向客人說起,這欄杆扶手的些許紋路,工匠花了好幾個月甚至好幾年時間才雕刻出來
花了好幾年時間雕刻出來的,哪怕隻是幾條簡單的直線,但是你也得聯想到人生各種意義啊,怎麼可能毫無意義,開國際玩笑呢……
這進去了往往能夠在一樓看見大片的玻璃窗戶,讓陽光能夠更好的投射進來,這些大片的玻璃窗興許後世人不覺得有什麼,但是在這個時代,這些大片的玻璃窗,那可都是大麵積的特種玻璃,價格極其昂貴的。
大乾人口中的新乾風建築,那基本都是用錢堆出來的,比傳統意義上的江南園林還要花錢。
因為這玩意,你不能隻是簡單的搞高大上,而是得在諸多細節上搞的奢華無比,而細節,其實更花錢。
在低調中體現高大上,在細節中體現奢華,這種特殊的建築風格,某種程度上也是當代大乾社會的一個縮影。
因為如今的大乾社會,是在短短的三四十年裏就是從落後的的農耕文明跨越到工業文明社會。
幾十年的時間對於一個人而言,興許很漫長了,但是對於社會變遷而言卻是非常的短暫,因為這會導致舊的東西還沒有完全消失,新的東西就不斷湧現,最後出現傳統老舊的東西和新興的東西相互衝突或融合在一起的情況。
如今的大乾社會就是如此,在社會的諸多方麵你可以看到傳統的很多東西,同時也能夠看到諸多新式的東西,而兩者相互結合之後,所形成的就是當代的大乾社會了。
新乾風建築這種帶有濃鬱文人士子裝逼氣息的建築類型,就是其中的一個具體體現了。
但是反過來又可以說,新乾風建築不僅僅代表了當代大乾的建築風格,更加是代表了當代大乾的生活模式,一整個社會的縮影。
而大乾的東西,對於土著來說都是好東西。
所以新乾風建築不僅僅是在大乾內部廣泛流行,同樣也是隨著大乾人的擴張而遍布全球。
就和大乾人的職業裝一樣,新乾風建築也是傳遍了全球,在很多海外地區,尤其是歐洲地區已經是能經常看見這種大乾小樓了。
當然了,其實沒多少土著能夠真正的理解大乾人,尤其是那些文人雅士們所追求的典雅是怎麼回事,所以在學這些,尤其是新乾風建築的時候,往往徒有其表,是很難把握住新乾風建築裏的精髓的。
因為這玩意的出現,是文人雅士們搞出來的,而文人雅士們的審美觀總是相當獨特的。
但是話又說回來,你真讓這些土著們搞一棟真正意義上的新乾風建築,他們一般也很難搞得出來。
錢就是個大問題,新乾風建築的各種細節是很燒錢的,如果說細節燒錢不到位,沒有各種不經意之間的奢華,那麼也就失去了新乾風建築的真正韻味了。
而土著們,普遍都窮,哪怕是土著裏的貴族也大多是窮光蛋。
此外呢,裏頭的很多東西會用到諸多傳統的工藝,比如說那些欄杆扶手裏的雕刻工藝,基本都是老匠人的手藝,那些土著們很難找到合格的工匠去做什麼。
所以說,土著們仿造的大乾諸多建築,大多都是徒有其表。
但是即便如此,那些土著們也是熱衷無比。
因為這是大乾人的建築風格,這是大乾人的生活方式。
他們想要住進大乾人的房子裏,和大乾人一樣生活。
當然了,還有人他們更加幹脆,他們會選擇成為大乾人,而不僅僅是滿足於和大乾人一樣生活。
很多土著裏,他們會直接通過特殊人才條款等方式,成為大乾暫住民,以後再爭取入籍成為大乾子民。
每年都會有無數人想要申請成為大乾暫住民,而且也別以為這些申請人都是土著裏的窮光蛋,中低層民眾之類,實際上並不是。
每年申請成為大乾暫住民的土著們,其實基本都是土著裏的中上層人士居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