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73章 化肥增產(2 / 3)

然後就是找國內的數大機械公司訂製生產設備,至於廠房、技術工人之類的就更簡單了,廠房大把的,技術人員直接從其他相關企業抽調。

按照國企部的預估,三個月內就能夠進行小規模的試驗生產,半年內就能夠量產。

一旦半年後安民化肥公司的化肥投入市場,將會意味著大乾帝國終於有了一款能夠大規模人工合成,並且成本能夠接受,可大規模使用的化肥!

這對於大乾帝國的戰略意義將會是巨大無比的!

因為化肥的大規模應用,才是大乾帝國實現全民富足的唯一希望!

廣西交州,宋平城的郊外,有著一片龐大的農田,但是和普通的農田不一樣的是,這片龐大的農田都是被包圍了起來,外圍有著圍欄,同時還立有牌子:試驗農場,閑人免入。

大片農田的一側,立有一棟三層水泥大樓,這種規模略大的水泥大樓在郊外地區算是比較少見了。

大樓的門口掛著招牌:農部糧食司交州培育所。

這是一個農部糧食司下屬的雜交水稻培育所之一。

大乾帝國研究雜交水稻的時間已經不斷了,每年都會投入不少的研究經費對雜交水稻進行培育,陸續建立了廣州培育所、昆明培育所以及現在的這座交州培育所。

隻不過一直都是沒能出什麼太大的成果,雖然說也培育了不少水稻良種,但是前期的工作更多的挑選南洋地區的良種進行培育,讓帝國的南方地區也能種植。

而純粹的雜交水稻培育工作,之前一直都是停留在理論上和小規模的試驗當中,至少到目前為止,他們都還沒能找到高產糧種。

相對而言,其實大乾帝國的其他糧種移植培育工作倒是要更加順利一些。

比如從南洋、美洲乃至歐洲等地區引入的大量農作物,經過農部糧食司的改良之後,很多都已經是在全國範圍內推廣種植了。

比如玉米、土豆、番薯這三種比較重要的農作物,一直都是農部的重點培育農作物。

經過漫長的時間的改良培育,目前上述的這三種農作物,已經是可以在大乾帝國本土的絕大部分地區種植,而且是可以保障一定產量,甚至是大產量的種植。

這可是相當難度的,如果沒有花費龐大的資金進行專門的改良培育的話,隻依靠民間自身的改良,這個時間可能需要數十年甚至上百年。

曆史上明朝時期就已經有番薯了,但是原種的番薯對於很多地方來說並不適合種植,產量也不算高。

可經過了漫長的優選劣汰之後,一直到清朝時期,番薯才算是能夠在華夏地區廣泛種植並保證較大的產量。

而農部的改良培育,就是為了縮短了這個過程,先後改良培育了眾多適合不同地區的品種。

尤其是玉米,如今已經是在大乾帝國的絕大部分地區種植,尤其是比較幹旱、貧瘠的土地上,開始廣泛種植玉米。

因為玉米具備了極強的耐旱性、耐寒性、耐貧瘠性以及極好的環境適應性,營養價值也較高,產量也不低。

當然了,促使大乾帝國的農民們開始廣泛種植玉米的原因還是玉米不挑地,隨便一塊旱地,甚至山坡上都能種植。

這對於缺乏耕地的大乾帝國而言非常的重要。

同樣的,其實番薯也具備類似的特性,所以番薯的種植也是非常的廣泛。

很多大乾帝國的農民們,都是在良好的水田種植水稻或者上等旱地裏種植小麥,在其他次一等的旱地上種植番薯、玉米、花生,或者是種植桑樹、棉花、果蔬等經濟作物。

大乾帝國官方也是鼓勵農民們種植這些新型農作物,早些年的時候都是免費提供優秀糧種的,現在也還會組織商家收購棉花、蠶繭、果蔬等等經濟作物,以增加農民的收入。

但是,即便是這樣話,也很難徹底的解決大乾本土所麵臨的糧食問題。

如果單純說要吃飽飯的話,其實如今的大乾帝國已經是能夠做到這一點了。

哪怕是沒有海外領地的糧食供應,僅僅依靠本土的糧食也能夠做到讓本土的三四億民眾吃飽飯。

但是,大乾帝國的要求不僅僅是讓民眾吃飽飯啊,他們還想要讓民眾們吃得好。

把糧食指數降低下來。

百分之六十的糧食指數和百分之四十的糧食指數,中間差的可不是百分之二十的糧食產量,而是好幾倍的糧食產量呢。

這也是為什麼這麼多年來,大乾帝國始終堅持搞雜交水稻,化肥的緣故。

如今花費初步有了眉目,而雜交水稻的話,雖然沒有太大的進展,但是好歹也算是小有成果。

交州水稻培育所給上級遞交了一份報告,稱他們已經是初步培育出來了一款適合南部地區種植的水稻,該水稻生長時間短,產量大。

當然也不是沒有缺陷,這個缺陷就是對氣候要求比較高,對農田的肥沃程度要求也比較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