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55章 性價比問題(3 / 3)

如今出來了速射臼炮這種好東西,他們自然是會第一時間裝備的,耗費多什麼的完全不是問題。

而陸海軍呢,他們雖然平日嘴上說什麼彼此是最大的敵人,但實際上他們的真正作戰目標還是海外的土著。

這種情況下,速射臼炮適合虎賁軍,但是不太適合陸軍!

因為陸軍沒有必要追求如此高的射速,在海外打仗用射速這麼高的速射臼炮,打光了炮彈可沒地補充去。

相反,更需要的是精度,能夠用一發炮彈解決問題那就再不好過了。

畢竟海外部署的部隊使用的每一發炮彈,都是寶貴無比的。

都需要從本土運輸過來,這可是動不動就是幾千公裏甚至一兩萬公裏的漫長旅程啊。

運輸成本高昂無比不說,而且也不是想要補充就能補充的。

等把彈藥緊缺的消息傳回來,再組織運輸過來,少則一兩個月,多則一年半載了。

要不然陸海軍這麼年也不會一直高喊苦練炮術之類的口號了,除了炮彈貴外,也和海外補給困難有極大的關係。

因此稍微重一些,但是依舊是屬於可承受範圍之內,同時還能拆卸,必要時候可以用馬匹馱著走或者幹脆人搬著走,同時精度相當不錯,射速也比傳統榴彈炮更高的六十五毫米輕型榴彈炮就是成為了陸軍營級支援火力的首先。

不同的作戰對象,不同的作戰環境,倒是了陸軍和虎賁軍選擇了不同的武器裝備。

而這種情況也不是第一次出現了,在很多年前就出現了。

如今放眼全天下,也就隻有虎賁軍第一騎兵團配屬的是清一色的句容馬,這玩意高大威武但是嬌貴得很,白送給陸軍,陸軍都嫌棄太難伺候,但是虎賁軍卻是對這種頂級戰馬情有獨鍾,多年來一直都是配屬的句容馬。

步槍也是如此,後裝步槍剛出現的時候,虎賁軍就是裝備了昂貴無比的李福步槍,而陸軍當時隻能選擇單發紙殼後裝步槍,兩者之間的性能差距幾乎有兩代。

後續陸軍開始全麵放棄紙殼子彈,把聯合步槍升級為發射金屬子彈的步槍,不過依舊是十一毫米的單發後裝步槍。

哪怕是現在的陸軍裝備了聯合二型步槍,勉強也算是進入速射步槍的行列,但是在性能上以及和李福步槍的最新改進型號存在著極大的差距。

尤其是在精度和射速上,兩者的差距是巨大的。

李福步槍的射速每分鍾可以達到十五發以上,但是在測試中,熟練射手能夠在短短十秒鍾內就把彈匣內的十發子彈全部打出去!

一秒鍾一發子彈,這可不是開玩笑的,而是李福步槍能夠做的做到的。

同時李福步槍的裝填也是非常方便,熟練射手能夠很快就把子彈重新裝填,然後重新開槍。

因此在不追求精度的情況下,李福步槍在極端情況下,每分鍾甚至能打出去三十發子彈,而這個數據也是在測試中實現過的。

精度方麵也是非常高,號稱千米之內指哪打哪。

隻要射手能夠瞄的準,那麼千米之內就能打中人體大小的目標,可惜的是,大多人都不可能瞄準千米之外的目標,這個距離已經是遠遠超過了肉眼瞄準的距離,所以不具備什麼實戰意義,倒是以後如果裝備了瞄準鏡的話,倒是可以用來充當狙擊槍使用。

李福步槍好,這是公認的,但是陸軍依舊不裝備,早先他們寧願用聯合步槍,現在嘛則是換裝聯合二型步槍。

歸根到底還是性價比的問題。

陸軍和虎賁軍,是截然不同的兵種,所以很多時候,他們的編製乃至裝備都是不一樣的。

基於陸軍的政策,短時間內是別指望看見陸軍大規模裝備什麼速射臼炮了,這玩意陸軍裝備不起,頂多就是弄一點實驗性裝備。

就這樣,人家陸軍還要求北方武器公司研究一種廉價速射臼炮彈呢。

虎賁軍和陸軍先後下了訂單後,江南武器公司和北方武器公司很快就是生產了一批出來進行試驗測試,同時軍方也是給這兩種新式火炮定下了型號,分別是四十年型八十毫米速射臼炮,四十年型六十五毫米輕型榴彈炮。

很快,就有一批八十毫米的速射臼炮和六十五毫米的輕榴炮被搬上了貨輪,遠渡重洋運往戈河州,送到了陸軍第十八師的手中。

之所以先後多種新式武器都是送到了陸軍第十八師這邊進行實戰測試,可不是因為陸軍第十八師本身有什麼特殊。

實際上他們一點也不特殊,之所以讓他們測試新裝備,純粹就是今年以來印度局勢有些混亂,陸軍第十八師為了維持局勢穩定,維持帝國利益,頻繁出動部隊作戰。

說白了純粹就是實戰比較多,而且距離也算比較近。

運到戈河州的話,從本土出發,走本土沿海,再下南洋,穿過馬六甲,橫跨印度洋東部海域就行了。

如果是要跑到紅海地區或者非洲地區乃至歐洲、美洲地區,那麼距離就遠很多了。

田勤雲少將對於這些新裝備的到來,也是有些無語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