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下來就是步兵上前戰鬥了,一個個步兵都是以散兵隊形上前,看見對麵人就開槍,結果十來分鍾後,對麵就很幹脆的投降了。
田勤雲陸軍少將看見這一幕,有點點頭,他該怎麼寫這一次的新步槍施展測試報告啊。
難道說己方的步兵才發起進攻十來分鍾,這都還沒衝上去開幾槍呢,對方就投降了。
不過四零輕榴炮這玩意倒是不錯,發射出來的炮彈也不多,但是威力十足,比那些七十五毫米的的小口徑火炮強多了。
雖然射程比如那些加農炮,榴彈炮,但是這沒有絲毫印象。
對於對目前的大乾陸軍來說,射程三千米和三萬米的火炮,其實沒啥區別,因為都是單方麵吊打敵軍。
所以隻要是射程有個四五千米,大乾陸軍的將領們基本就不說啥了,他們更看重輕便型和射速,以及精度這些性能。
如果是換成另外一個時空,那麼正常的炮兵發展軌跡裏,射程應該是非常重要的。
因為這樣才能夠對陣敵軍的時候獲得炮戰的勝利,進而支援步兵作戰。
但是在大乾陸軍裏,射程隻是次要因素,隻要達到一定標準,對前裝火炮有優勢就行了,通常來說,有個五千米就很充分了,哪怕是四千米左右陸軍也能接受。
出來射程外,他們更加看重機動能力、射速、精度這三大要素。
射速不用說,自然是射速越高越高,不過都是架退炮,射速也就那樣。
而精度嘛,自然是因為炮彈貴的很,陸海軍上下都是苦練炮術,爭取一炮幹掉一百個敵人,因此對火炮的精度要求都比較高。
至於機動能力,這得分開來說。
如果是在本土地區的話,其實對機動能力的要求也就一般般,因為大乾本土有完善的鐵路係統以及內河、近海運輸係統,加上各地的官道狀況良好,火炮的機動比較方便。
但是在海外就不行了。
大乾陸軍可是屬於全球部署的軍隊,而部署在海外的部隊,基本上就別指望有什麼鐵路可用。
甚至連路都沒辦法要求,那些土著國家可不會修什麼煤渣路,水泥路,基本都是清一色的泥土路,有些地方連路都沒有。
這也是大乾軍方在海外的行動,基本都是沿著海岸線或者河流進行的緣故,原因很簡單,就是可以乘坐船隻行動,提供補給。
海外交通落後,因此大乾陸軍對裝備的機動能力一直都是看的非常重,尤其是部署海外的部隊,裝備的火炮基本都是屬於輕便火炮,三二式七十五毫米輕型榴彈炮這種全炮重量才幾百公斤的火炮是用的最多的。
盡管測試報告不好寫,但是這戰鬥都結束了,自然也是沒有辦法繼續進行實戰測試了,清理了卡羅王國之後,再把印度事務衙門送過來的什麼新國王扶持上去當國王後。
田勤雲就是懶得管卡羅王國那邊的破事了,除了先留下大約兩千人的混成部隊駐防當地,維持後續局勢外,他自己直接帶著部隊啟程返回戈河州了。
在路上的時候,他又是隨便找了幾個借口,教訓了幾家對帝國不怎麼恭敬的土著王國部落之類的,趁機又是測試了一番新型步槍。
雖然戰鬥的規模都比較小,不過好說好歹總算是得出了不少的實戰測試數據。
當看到實戰測試報告後,田勤雲才是鬆了口氣。
搞個新武器測試,比直接滅幾個土著國家都難,還是吃力不討好,幹好了沒功勞,幹不好就挨罰。
早知道,當時就不要先這一批新型裝備了。
裝備新裝備,這聽起來挺好的,但實際上也不會給第十八師帶來什麼變化,該打贏的仗還是能打贏,傷亡還是那麼的少。
這出去晃一圈,第十八師全師上下,隻有兩個倒黴蛋陣亡,傷了十多個。
那兩個陣亡的倒黴蛋,還是出發的時候,部隊上船的時候不小心從甲板掉下去,等救上來的時候已經是遇難了,嚴格來說,這都不算陣亡,頂多算是意外事故,不過為了將士的身後名,也是為了將士的家屬著想。
軍官們還是給他們報一個陣亡的名額。
畢竟陣亡的撫恤金,可比什麼因為意外死傷的撫恤金多多了。
至於受傷的十來個,有幾個也是意外受傷,隻有區區少數幾個是因為戰鬥所傷。
嚴格上來說,第十八師打了一場零傷亡戰鬥!
因為他們根本就沒有和敵軍近距離接觸過,這步兵還沒有上前,炮兵部隊就已經是在好幾公裏外直接炮擊,然後敵人就崩潰了。
很多第十八師的將士出征一個多月,其實從頭到尾連敵人的麵都沒見著,更是一槍未放,然後上頭的軍官們就宣告,他們已經獲得了戰爭的勝利。
這讓很多第十八師的將士們感覺特扯淡,因為他們覺得自己好像打了一場假仗!
尤其是很多步兵軍官們尤其憤憤不平,回到戈河州後,連續很長一段時間都沒給隔壁的炮兵兄弟們好臉色看。
這好不容易撈到一次出征作戰的機會,這些步兵軍官們還指望著立功呢,不求多麼大的戰功,實際上打這種破土著也不算什麼大戰功,但是好歹也要讓履曆好看一點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