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75.第二章 黃雀 (七 中)(1 / 3)

第二章 黃雀 (七 中)

比起京師、洛陽這些重鎮來,臨清城並不算大。竇建德在衙門口當眾立的誓,不到兩個時辰就傳遍的全城。百姓們將信將疑,誰也不敢確定一夥臭名昭著的土匪說出來的話會算數。可接下來的事情讓大夥徹底明白竇建德與高士達,張金稱這些人的確大不相同。這位豆子崗新任大當家進入府衙之後,並沒像前兩位那樣將官府判了重刑的囚犯都當做好漢釋放,而是仔仔細細地閱讀了官府留存的卷宗,把涉及“通匪”案和被大戶人家汙蔑入獄者,以及因為極小的事情吃上官司者甄別出來,放他們回去與家人團聚。對於那些涉案殺人、入室行劫和奸淫的重犯,則維持了原有的判決,該問斬的問斬,該繼續蹲監的蹲監,一點兒沒有因為對方是江湖同道而法外容情。

受楊善會的影響,清河郡的官員執法非常嚴苟,因為府衙的大牢人滿為患。竇建德落草之前做過捕頭,宋正本和孔德紹也算地方幹吏,饒是如此,三人依舊費了足足五功夫,才把所有案件調閱完畢。一番梳理下來,大牢裏的人犯足足減少七成。外邊的百姓對竇家軍的懷疑也迅速降低到和牢裏的犯人一樣少。

無論在哪個朝代,青天大老爺總是最受百姓擁戴的。哪怕這個青天大老爺出身實在含糊了些。百姓們都不是傻子,心裏都會比較。張金稱在這裏做過什麼,楊善會在此地是怎麼做的,竇建德又是在做些什麼,大夥有目共睹。相比之下,誰更值得相信,誰更值得擁戴,就不言而明了。

信心一恢複,市麵上的生機也跟著一點點恢複。柴米油鹽,身上穿的家裏用的,都需要通過交易來獲得。而市集往往又是信息最集中的地方,真真假假,家常裏短,都在買家和賣家提貨數錢的時候快速傳播。

“竇天王是個好人,他跟別的大當家不一樣!”

“竇天王比楊郡丞強,至少他處事不糊塗。”

幾天來,類似的議論比比皆是。當然,也有人心裏依然存著戒備,趁著附近沒有兵丁巡視的時候,小聲嘀咕,“你怎麼知道姓竇的比楊郡丞強?說不定他都是裝出來的!”

“唉嗨,說話你可得憑良心。以前市署那些差役怎麼抽多少稅,現在人家竇家軍抽多少稅,比較比較不就知道了麼?”立刻有人豎起眼睛來,低聲對同伴進行反駁。

“可不是麼?以前被人家白吃白拿,可沒見你這麼大的膽子。今天沒人白拿你東西了,你反倒皮癢的不是?”出於各種心理,旁邊的同行們也湊上前,對“詆毀”竇家軍的人齊聲譴責。

“以前那是為了剿匪?要不是土匪們……”被聲討者還是不服,但聲音卻變得更低,幾乎細不可聞。

“剿匪,我呸。還剿匪呢,拿了那麼多錢,也不都幹啥去了。到頭來怎麼著,還不是讓人家給剿了!”同行們不理解被聲討者的苦衷,聲音瞬間抬得更高。

最近四、五年來,楊善會多次戰敗,每次重整旗鼓所需要的錢財很大一部分都會攤到商販們頭上。為了平息民憤,也為加稅找個合理的借口,官府在征收的同時,通常會把土匪入城的後果描述的非常淒慘。久而久之,人們自然會形成了一種虛假的共識,那就是所有地方官府私設的苛捐雜稅都是因為張金稱、竇建德、程名振這些強盜的存在才不得不征收的。官老爺們是被逼無奈,大夥要恨,也應該恨到土匪身上,不能認為官老爺們貪婪或者無能。

目睹了竇建德入城後這三天多來的表現,大夥原來的那點兒毫無基礎的共識自然也就煙消雲散了。與此同時,很多人心裏都湧起了一股上當受騙的感覺。如果早知道竇家軍如此守規矩,大夥又何必湊錢幫著楊善會養兵呢。早讓竇家軍打進來一天,早就不活得那麼辛苦了。每日累死累活難得溫飽不說,哪天稍不留意被官府尋了錯處,就有可能家破人亡。即便竇建德目前的行為都是裝出來的,至少他為人還算厚道,不會因為一文錢的小錯兒砍大夥的腦袋。(注1)

被聲討者不敢在還嘴了。竇家軍的嘍囉就在不遠處巡視,萬一被他們聽了去,自己不是純找不自在麼?“隻是可憐了楊公他老人家……”四下看了看,他在心底歎息。楊善會對與土匪有瓜葛的人下手的確狠了些,但這些年來,清河郡也全仗著有一個楊善會在,才沒像臨近的襄國、武安兩郡那樣,被土匪糟蹋得沒一處安身之地。隻是他的恩德,這麼快就被被保護的人全忘記了。被城中富豪們聯手出賣,城破時力竭被俘,被竇家軍繩捆索綁,像拖狗一樣拖過長街,這些事情大夥都當沒看見,或者看見了,卻全當做跟他們沒半點兒關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