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4.第四章 騰淵 (六 中)(2 / 3)

程名振的江湖閱曆太短,還不能完全適應這種酒杯舉起,一切盡在不言中的氣氛。比起“借酒蓋臉”和“借醉吐真言”,他更希望大夥能找個幹幹淨淨的軍帳坐下來,把彼此之間的想法開誠布公、有條有理地談一談。據他在外邊探聽到的情報,第三次征遼已經徹底結束。大隋朝短時間內極可能不會再有第四次大規模對外戰爭。那樣,朝廷很可能會騰出手來,全力平息各地的叛亂。右武侯將軍馮孝慈突然領兵來到河北,就是一個先兆。他隻帶了一萬府兵,就已經嚇得十餘萬綠林好漢不戰而走。如果楊義臣也突然轉回來呢?那將是什麼樣的一個後果?眼下大隋朝這所大廈雖然搖搖欲墜,卻遠遠沒到一推就倒的地步,如果大夥不提前做好準備應付官兵的反撲,有可能被大廈倒塌前掉下來的“磚頭瓦塊”當場砸死。

私下裏,他曾經把自己的擔心向二當家薛頌提起過。後者震驚於少年人大勝之後還能保持清醒的頭腦,卻表示自己對此也很困惑。“隻能走一步看一步,咱們巨鹿澤能做到今天這樣子已經很不容易了。大當家、你、還有老六,都是有長遠打算的,但其他人……”

當時,薛頌的話不肯說完,隻是輕輕的搖頭。程名振大抵也能猜到他搖頭的原因,忍不住追問了一句,“咱們大當家不是要稱王麼?難道稱王之後,大夥還準備像像現在這樣?萬一豎起了名號,朝廷可就不會再拿咱們當一般的流寇對待?”

“大當家稱王,隻是順應,順應天命!”薛頌看了程名振一眼,喉結上下滾動。他知道所謂青龍出淵的鬼話騙騙澤地裏那些愚夫愚婦還湊合,根本騙不了程名振這明眼人,又訕訕地笑了笑,低聲補充,“也是順應弟兄們的期盼,不得不為之。怎麼著也得給大夥一個新的目標,否則日子過得越安定,人心就會越散。”

狼吃飽了,就會失去野性。有了周邊幾個縣城的定期供奉,再加上最近幾次戰勝所得,以及嘍囉們自己在澤地中種田、打魚的收獲。巨鹿澤已經漸漸露出幾分魚米之鄉的模樣。家中有了餘糧,大多數人就不想再和官府拚命。除非對方已經攻到了巨鹿澤內部,或者的的確確又讓他們的感受到了生存的威脅。

這也是張金稱緊鑼密鼓籌劃稱王的重要原因之一。隻要王旗一豎起來,他就可以封官、授爵。對於半輩子都受製於人,以前見到個亭長都要匍匐跪拜的大小嘍囉們,能夠突然變成了高高在上的官吏,哪怕是明知道這是不被外界承認的偽職,也會竭盡全力保證自己的“富貴”。那樣的話,張金稱再驅使他們去“開疆拓土”,便會輕鬆得多。

二人的談話進行了很長時間,最終也沒能找到更積極應對的辦法。但通過交流,雙方的收獲都很大。程名振從薛頌嘴裏,更深地了解了巨鹿澤內部,以及整個河北綠林道的現狀、過去,以及眼前格局與困境。而很長時間一直忙於輔佐張金稱處理內部事務的薛頌,也通過程名振的描述,對最近一段時間中原各地發生的大事小情多了幾分了解。

整體而言,今年的形勢對綠林道並不太樂觀。隨著第三次征遼的結束,各地民生都得到了一個難得的喘息機會。趁著遠征將士剛剛回家,還沒完全解散的功夫,個別負責任的地方官員對周圍的綠林豪傑們組織了一係列的反擊。四月,榆林太守彭純幹掉了賊帥張大虎。五月,延安賊帥劉迦倫稱帝,擁眾十萬。不到一個月,便被曲突通帶領五千府兵擊潰。隨後,曲突通乘勝追擊,一直追殺到大隋境外,最終拎著劉迦倫的腦袋奏凱而還。

幾乎在程名振與楊善會惡戰的同一時間,李淵一舉端掉了隴右的六夥馬賊。張須陀將觸角伸到了齊郡附近的北海和濟北,黃河南岸的綠林豪傑無力反抗,要麼被張須陀逼降,要麼棄寨而走。可以說,除了巨鹿澤群雄在狐狸窪一戰的表現尚可圈可點,進而給河北綠林同道打出了一個大好局麵外,中原其他各地的綠林豪傑們暫時都處於逆境當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