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輩子和這輩子,兩輩子加在一起,小鮮都很悲催地充當了門派中、學校中非主流型的人物。
上輩子在雲騰門時,就不消說了,所有的師兄弟姐妹在忙著打理空間時,就她在忙著撿垃圾喂著沒品階的垃圾空間。
這輩子好不容易得了個能自己自足的空間,她又生在了一個八歲大的女童身上。書得重新讀,小學讀的是寺廟,老師是個和尚。又好不容易初中時,進了正正經經的聖心中學,哪知道好景不過一年,就轉學到了華科院。
住在沙漠裏,沒有老師,輔導員是機器人,同學各種各樣。
華科院呆得舒坦了,又被選中來當什麼交流生。說好了是交流生,誰知道到了臨陣磨槍時,她又落了個非主流的待遇。
來參加本次交流生活動的各國學員,從年齡上講,多是二十至三十,在一般的大學裏,也已經是大學生甚至是研究生了,也的確他們中的大部分人,因為本身的天賦異稟,很早就被家族或者是政府培養為綜合型人才。
所謂的綜合型人才,就是上能進研究所,下能當異修者。
就連上一次把大禮堂“鑽”了個大坑的梭羅和佩麗組合,本身也是某大學研究所裏的在讀研究生,據他們說,他們研究的是人體力學和現代武器之間的辯證邏輯關係。
光是聽著研究內容,就覺得玄乎的小鮮和依依隻能在別人大侃特侃各自的研究成果和榮耀時,堅守著“沉默是金”,“低調即是王道”的歪理。
可是歪理終究不是真理,一旦遇到需要去實踐時,就顯得相當的脆弱。
在小鮮和依依之流的,說理論談不了理論,說研究結果沒結果的學員被帶到了康奈爾的各個分院五花八門的各類研究室裏時,她(他)們要做的是體驗生物科學領域內,最先進的技術,並將自己的特長應用於這些技術上。
很不幸,所謂的最先進的西方技術,到了小鮮和依依的麵前,都必須先麵對另外一個老大難的問題。
麵對著一大堆高精密儀器和各類器皿時,你得先學會操作。
“光學顯微鏡會使用嗎?”
“不會,”
“樣本染色體分析會嗎?”
“沒學過,”
“能區分單細胞和多細胞生物的差異嗎?”
“*&……%¥#@”
“最基本的數據錄入會嗎?”
“打字速度是個問題,”
西方實驗室講究的是量化,所需要使用的是各類精密的儀器,而這些都是小鮮和依依這個年齡這個層麵所沒有接觸過的。
“那你們會啥?”
“這個實驗室裏養著的蜥蜴,我知道在怎樣的溫度和濕度下,讓它們的繁殖達到最佳效果,”依依在看過了無數的儀器和各類數據後,在頻臨崩潰前,總算在一間叫做“珍稀物種研究”的研究室裏找到了個她擅長的事。
由於是第一天分配,小鮮和依依在邁克爾帶領著,隨同全體學員,排著類似於中學時做廣播體操一樣的隊形,穿梭在各類康奈爾的實驗室裏。在各類研究室穿梭後,廣播體操隊伍的規模也在迅速縮小著。
雖然對那些儀器和埋頭研究的研究人員很不感冒,小鮮和依依還是不得不感慨著康奈爾在生物學術研究方麵是當之無愧的國際頂尖水平。
“養蜥蜴?就憑你,這間實驗室裏的蜥蜴以及爬蟲,其珍貴程度可以堪比化石,就你這樣一個什麼都不會的中學生?”頭一個回擊依依的,就是慢悠悠著,遲遲不肯決定去向的艾莎。
除去艾莎,大部分的學員也已經憑著各自的專長,找到了適宜的實驗崗位了,一圈走下來後,留在邁克爾身旁的隻有艾莎還有葉恒等少數幾個人了。
艾莎本身就是孟山的資深中級研究員,在表明了她的身份後,好幾個研究室都發出了邀請,她還沒有選擇要去那間分院研究所,說是要考慮後才決定。
人家是有得考慮,而可憐的某些人是完全沒得考慮,為了防止個人考核出現有人沒地方可去的可能性,這間珍稀動物研究室已經成了依依的保命稻草了。
小鮮和依依都很默契地認為,艾莎一定是想在小鮮選擇時,搞些破壞。
交流生的最終成績,都是由兩部分成績組成的,一部分是個人成績,還有一部分就是團隊成績。
每個被各個研究室選中的學員,最後都會由相應的研究室給出最後的考核評分。
考慮到團隊成績是三人合作的最終結果,個人把握性較差,每個學員都會努力在個人考核中,爭取最好的成績。
依依瞪了她一眼,先不回嘴,扯了扯小鮮的手:“你有確定能做什麼了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