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61章:前人栽樹後人乘涼(2 / 3)

因此,邗溝在見證曆史的時候其實很能說明一切,戰亂期間沒有人維護就無法使用,一旦有持續維護則能成為王朝助力。

很多人工運河都是那麼回事,它們不止見證了曆史興衰,也是中華文明的隗寶之一。

原國在占領並形成管控之後,由於運河剛建成不久的關係,壓根就不用耗費太多的人力物力進行維護,倒是在運河的起點與終點興建了不少造船作坊。

程朔這一次率軍過來,乘坐的船分為兩大類,一些是繳獲來的“翼”船,另一種則是原國自行打造的平底“樓”船。

就是樓船沒錯了,無法用來海航,可是在內河卻是最佳的運兵船隻,還能用在打內河水戰上麵。

一艘兩千料(五噸)的樓船,一次最多可以運載三千名士兵,隻是不想太過擁擠和增加危險性,一般一次也就運載兩千士兵左右。

吳、楚、越體係的“翼”船,最大的船型搭載士兵也就百名左右,再多是真的放不下了。

程朔帶來的兩個“師”隻需要七八艘樓船就能裝載完畢,剩下的物資可能需要兩艘樓船才夠。

當地的官員一共給準備了六艘,其中有兩艘是用來運轉糧秣以及器械,隻有四艘用來運載士兵,以至於五艘樓船搭配數百條大大小小的“翼”船浩浩蕩蕩組成一個龐大船隊南下。

“原國又遣派援軍?”

“快快尋找旗號,務必窺知前來者何人。”

“乃是程氏,程氏乃是原國公族,亮出‘將’旗,以原國軍事亮‘將’旗便是為將。”

“吳地原軍將有幕府,速速派人回去稟告!”

這一條“邗溝”總長度超過一百七十公裏,楚國與原國在吳越之地已經交鋒了兩年,楚國那邊怎麼可能不在“邗溝”埋下探子呢?

楚國視原國為大敵,他們肯定要想方設法摸清楚原國的權力構造,太明白一個區域的原軍有沒有建立幕府的區別了。

某地的原軍沒有幕府,代表當地沒有建立一套統管全局的指揮班子,等於無法進行規模太大的戰役,有了幕府則是完完全全的不一樣。

既然有叫程氏的主將過來組建幕府,分明就是原軍接下來會有大動作,窺知到這一情報的楚國細作肯定要用最快的速度將消息送回國,讓楚國君臣早點做好相關的準備。

原曆史版本要到戰國階段才會重視情報,各自安插間諜或是安排細作窺探情報。

到了書中的這個曆史版本,智瑤根本沒有給列國太多用來適應的時間,直接將他們給兼並了。

楚國作為僅存的大國之一,他們更需要趕緊適應。

最為有趣的是,楚國最大的敵人是原國,偏偏楚國君臣又在對原國進行各種模仿。

這種情況挺好理解,已經有一個榜樣在前,明確知道做什麼是正確的,學習能夠少走非常多的彎路,為什麼還要玩個性呢?

原國這邊很清楚打出將旗會被窺知,程朔還是打出將旗的原因太過簡單,他本來就是擔任逼迫楚國的任務,不擺明身份或許能夠在吳越之地起到出其不意攻其不備的作用,可是隻會讓楚國進行全麵龜縮的作用。

程朔擺明旗號過來,楚國那邊會起到一種更為急切的心理,思考要不要全軍壓上。

楚國在知道原國在吳地設立幕府之後,對越地增兵是一種必然。

所以,哪怕程朔無法調動楚軍北上,起碼可以吸引更多的楚軍進入越地,爭取把越地的楚軍全部吃掉。

“夫差憑借此運河便可青史留名,後世不知幾人感恩。”程朔看著運河兩岸,看到的是大片的耕作地。

程朔有點想多了,著實沒有多少人感恩夫差,甚至楊廣也得了一個“罪在當代,功在千秋”的評價。

做了好事得不到感恩正常嗎?講實話就挺正常的。何況一件事情的起因實在太多,做事的過程又有這種那種的情況。

在修建運河的一開始,夫差就想到了開展農耕,運河是讓幾個大湖泊形成交彙,湖泊的麵積因為有大江水灌入並沒有縮減麵積,一大片區域的可用水卻是激增了。

上一頁 書頁/目錄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