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42章:一年複一年(3 / 3)

義渠對北上一點興趣都沒有,倒是對秦地非常垂涎,屢屢邀請趙氏代國合兵南下進犯秦地,遭到了趙毋恤的拒絕。

並不是趙毋恤對原國突然間變得很友愛,純粹是他很清楚根本惹不起原國,現階段不想招惹來原軍的攻伐。

智瑤知道趙毋恤在拿什麼主意,無非就是趁原國暫時顧不上,趙氏代國想要用征討樓煩來增加人口與資源,等待原國與楚國進行生死之戰,再找機會南下嘛。

原國與楚國什麼時候展開大戰?

在智瑤的計劃中,原國應該先鞏固在燕地、鄭地、宋地、魯地、吳地的統治,起碼不管是占領下來,還要能夠獲得產出,並且當地有一半以上的人願意為國家出力。

現階段,由於三桓接受現狀的關係,魯地那邊最為平穩,不止能夠貢獻稅收,征召徭役以及兵源也沒有出現問題。

鄭地一開始對原國的反抗跟吳地差不多,後來大批受到征召的人獲得屬於自己名下的土地,變得跟齊地起初的情況差不多,三年過去越來越多的人追求有自己的恒產,社會環境變得安穩下來,求戰意識上比齊地的人更濃烈。

再來就是宋地,他們的君王變成了原國的伯爵,公主還是原國的太子妃,盡管存在反抗原國統治的現象,大體上還是顯得相對安穩。㊣ωWW.メ伍2⓪メS.С○м҈

燕地的情況不少,直至近期邊軍抵禦東胡在國門之外的消息傳開,當地的人才開始嚐試接受原國的統治。

總的來說,智瑤很滿意各項事情的進展,打算耗費三年的時間來打造一個平穩期。

在這三年的時間之內,各郡縣需要做的就是每年花費一個季度,各縣、鄉、裏、村展開就地軍訓,再將相關數據稟告給中樞。

這是智瑤想將國家有多少兵源摸個底,做到正式征討楚國的時候,對能拿出多少軍隊用於楚國的滅國之戰,以及各處需要駐軍防衛的地方可以部署多少兵力。

所以,趙毋恤想趁原國與楚國大戰玩一手卷土重來?簡直是在想屁吃。

楚國的疆域實在是太大了,不是滅國之戰出動一二十萬兵力還行,想打滅國之戰少於五十萬以下的兵力會打得很難受。

智瑤會汲取原曆史上秦國的教訓,要麼一直拖著不打,一打就調動五十萬以上的兵力,再以絕對強橫的姿態,一下子打得楚國人沒有脾氣。

原曆史上秦國滅楚之戰,第一次動用二十萬兵力,遭到了秦國進行一統之戰後的首場慘敗,一下子也讓項燕成名了。

一次失敗對秦國再一次展開滅楚之戰造成的影響極大,不止讓楚人認為可以再次擊敗秦國,參戰以及開戰後的士氣更高,戰後輸得也是非常不服氣。

後麵始皇帝委派王翦為大將,動用了八十萬的兵力,楚國倒是滅掉,問題是國祚滅亡,普通楚人以及貴族壓根就沒有覺得秦軍贏得多漂亮,時時刻刻想著要進行複仇。

所以了,智瑤很清楚滅掉楚國隻是一個目標,不是最終目的,沒有徹底將楚國人打服的話,今天的吳地就是日後的楚地,發生在原版曆史上的事情也會在原國身上重演。

到底是三年之後,還是五年之後,再展開滅楚之戰?

智瑤的目標一直都很明確,有機會就三年之內,沒有機會就先試圖吞並巴國和蜀國,五年的時間完全等得起。

原國盯上巴國和蜀國,不是兩個國家的物產有多麼豐富,人口又是多少,純粹看重的是戰略價值。

占領巴蜀之後的原國對楚國展開滅國之戰,完全可以利用大江順流而下的優勢,屆時再從陳地和吳地出兵,一個三叉戟的攻勢也就成型了。

掌握大江上遊不止是在交戰時期能夠具有快速出兵以及保證後勤線的優勢,後麵對統治楚地也能發揮很多的價值。

“我記得大江也需要改造,才能用來水運的吧?”智瑤不是記得太清楚了。

。您提供大神榮譽與忠誠的我在春秋做貴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