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20章:琅琊於越國的重要性(2 / 3)

原國海軍?智瑤在登極之前就選定“舒州”為造船基地,一開始隻是研究,定型一款就生產幾艘,接著再繼續改良換代,不去追求水軍的規模。

時間已經過去那麼多年,大的進展或許沒有,造出能夠在近海平穩航行的艦船則是必然。

吳國都知道攻打齊國可以水陸並進,智瑤又怎麼可能忽視水軍對攻打越國的作用?

現如今,原國可是有一支大船四十餘艘,中等船隻近百的水軍,他們沒有發揮的機會,長期在後世稱為渤海的沿海一線訓練。

所謂的大船有多大?長四十八米、寬十二米、吃水深八米,甲板之上隻有船尾的旗艦室一層,船艙內分為兩層,船桅則是隻有一個,總的來講隻能說中規中矩。

之所以稱為水軍,不是無法離開近海,說白了就是還沒有曆經海戰的檢驗罷了。

這一次,原國水軍傾巢而出,取決於到底表現得怎麼樣,堪用就等著擴大規模再去倭列島抓野人挖礦,不堪用大概就是維持這樣的規模。

當前什麼時代,去倭列島做什麼?不是說去抓野人挖礦了嘛。

一個國家想健健康康,不光農業生產要抓,商業也不能忽視。

諸夏曆來就是個缺銅礦的地方,倭列島那邊是沒有多少銅礦,但那邊有全亞洲最大的銀礦和金礦。

派一支軍隊過去,把礦產勘探出來,再死命抓野人挖礦,原國要提前進入到金、銀、銅三本位的金融體係了。

別說有產出,哪怕是沒有產出,不用耗費多少人力物力去霍霍倭列島,智瑤也會樂意,尤其是還能對水軍有鍛煉作用這一點了。

當然,智瑤不可能大舉建設海軍。

以目前的時代而言,建設海軍除了在海外抓野人獲取一些珍貴資源,真就沒有太大的軍事用途了。

另外一點,講實話在封建王朝的時代,諸夏隻能專注於陸權,過度重視海權完全就是在自取滅亡。

原因?能對諸夏產生滅國危機的敵人皆是來自北方,他們是匈奴、突厥、契丹、蒙部落、野豬皮、羅刹,海上而來的敵人欺淩是欺淩,可是無法讓諸夏的王朝滅國。

想要陸權和海權兩條腿走路,以為曆史上就沒有聰明人,是嗎?

要看諸夏各王朝的財政收入怎麼樣,絕大多數王朝光維持陸權都艱難,哪有餘力去兼顧海權。

圖謀海權這玩意極度燒錢,投入少了沒屁用,投入一多卻沒有收獲,真就不是想能硬撐就能硬撐的。

即便是到了現代,一個陸權與海權平衡兼顧的強國都沒有,可以想象其難度了。

阿美?抬扛是吧,人家首重空軍,再次海軍,陸軍隻能排老三。

現在,智瑤就在看傳回的第一手戰報。

關於原國水軍的消息,情報還停留在船隊剛剛進入東萊沿海。

司馬穰苴率軍在“穆棱”與文種所部交戰,曆時二十三天以越軍主動撤退而告終。

敗退的越軍到一個叫“鄆”的地方據城而守,司馬穰苴上報說是越王勾踐率軍正在往戰場趕,中途卻突然掉頭奔著“琅琊”去了。

那麼就是說,越王勾踐得知原國出兵東萊,沒有第一時間想著要撤回越國本土,更沒有走海上路線倉皇倉皇逃命。

“勾踐本有意遷都‘琅琊’,得知‘琅琊’正在遭到攻打火急火燎趕去,那邊有什麼讓他重視的東西?”智瑤感到很困惑。

北上的越軍,他們的物資囤積點在“介根”這個地方,絕大多數軍糧與器械都是在這。

越軍之所以選擇“介根”為囤積物資的據點,跟他們入侵東萊和杞國的進軍路線有關,再來就是越國有一支海上運輸隊可以將物資運到“介根”附近的海灣(膠州灣)。㊣ωWW.メ伍2⓪メS.С○м҈

說起來,吳國開創了從海上登陸攻擊的先河,越國現學現用利用海上運輸線,著實是勝過後麵王朝諸多。

近期努力造人的智開帶著黑眼圈坐在不遠處,聽到自家父親的呢喃,猜測道:“越滅莒,攻占宮城繳獲實多,後繼又侵杞,想來珍稀當是存於‘琅琊’,越王如何不火速回救。”

上一頁 書頁/目錄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