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66章:這是降維打擊(3 / 3)

所以,秦人被冠以野蠻的稱號,真的不是栽贓;國家被認為是蠻夷之國,其實就是秦國高層自己作的。

智瑤不抓普通的鄭人,一來是在當代生活了四十多年,思想多少被同化;再來的現實原因則是,戰俘的數量已經足夠,何必讓普通鄭國人加深對原國的仇恨。

原軍不是肆虐一波就會離開,要做的是占領土地並且實施統治,鄭國人不久之後會變成原國人,不出意外子孫後代也會是原國的一份子。

因此,之前智氏沒有刻意欺淩衛國人、赤狄人、齊國人、魯國人,當下也不會將鄭國人往外推。

相反,原國應該做的是讓鄭國人體會到成為原國人的待遇,變成原國人之後將出現什麼新的改變,新的改變又會對他們的生活產生什麼變化。

遭到圍困的鄭國高層很之前還能陸陸續續獲知一些外部的情況,等待圍困“新鄭”的原軍收緊了包圍圈,漸漸難以接收來自外部的消息,直至完全跟外部失去聯係。

因此,鄭國高層隻是知道形勢越加不妙,並不知道已經有原軍在攻伐更多的城邑和村莊,還是那種奔著占領既統治的方式而去。

這裏,智瑤又給世人上了一課,不一定要完全滅亡一個國家才開始轉化該國的黎庶,該國高層失去對地方的指揮,其實已經能夠著手占領並實施統治。

因為信息差的關係,受困在“新鄭”城內的鄭國和楚國高層,他們誤以為原軍遭受到其它區域的軍事壓力,導致長久以來沒有對“新鄭”展開大兵攻城。

到底是有新的楚軍北上增加了原軍的壓力,或是壓力來自於宋軍,楚國和鄭國的高層隻能靠猜了。

兩國高層一番商議,將援軍即將抵達的消息散播出去,用以挽救越來越低的士氣,並且決定對包圍自己的原軍發起新一輪的反擊。

聯軍有新的舉動?智瑤當然想乘機做出謀劃,比較可惜的是對方太謹慎,壓根不敢讓軍隊離開城池太遠,外圍的敵軍又不敢進入原軍對“新鄭”的包圍圈。

“援軍?昭固止步在淮水不動,宋軍重新退回‘長葛’,你們哪裏來的援軍。”智瑤當然不會將消息告知鄭國和楚國的高層。

宋軍倒不是那麼慫,他們一度跨過“菟氏”向“新鄭”進發,與原軍在“製田”爆發了一次大戰。

這一次交戰,八萬宋軍跟三萬原軍在平野展開廝殺,雙方打了十六天難分勝負。

宋國高層一再試圖跟位於“新鄭”的盟友取得聯係,多次嚐試未果之下,再則就是宋軍傷亡了近兩萬,考慮到一直不見鄭國南部有新的楚軍來援,僅是宋軍一路殺到“新鄭”城下也是作用不大,他們主動進行了撤退。

在“製田”爆發的那一戰,著實是讓原國高層用新的眼光看待宋國。

作為晉國人時期,得說晉國對宋國的要求從來不高,要不然也不會放棄更近的宋國,去選擇扶持距離更遠的吳國。

“‘製田’一戰,我軍傷亡萬餘,宋軍傷亡約有三萬。宋軍敗而未潰,尚有作戰之力,僅此便是遠勝楚軍、鄭軍。”

顯然,原軍對宋軍的傷亡出現了誤判。

不過,對敵軍傷亡出現誤判這種事情很正常,不止發生在冷兵器時代,到了信息時代相同的情況依舊常見。

司馬穰苴說道:“若宋國再無動員,今歲宋軍難有行動?”

對聯軍來說,他們最尷尬的地方在於主力遭受圍困,無法配合外圍馳援過來的援軍逼迫援軍撤圍的話,聯軍抵達的援軍數量太少,過於靠近“新鄭”不過是增加受困軍隊的數量。

程朔說道:“臣一度率軍撤退,宋軍並無直驅‘新鄭’舉動。”

在“製田”的一戰就是程朔指揮,作為太子的智開也有參戰,以結果論當然是獲勝,真正的意圖卻是失敗了。

智瑤看向智開,問道:“你可願往‘曲阜’。”

眾人不由猜想:這是越國那邊有行動了?

。您提供大神榮譽與忠誠的我在春秋做貴族

上一頁 書頁/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