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處楚軍陣中的鬥懷完全愣住,呢喃道:“不是無法衝陣嗎?”
是啊,原國的輕騎兵從來不衝擊有陣型的敵軍,一旦敵軍的遠程部隊射程較遠,襲擾都會做得小心翼翼。
出場的卻不是原國的輕騎兵,他們的兵種叫突騎兵。
別看原國隻有五百突騎兵,僅是所騎乘的戰馬就是百中挑一,不止是對馬背高度要求更高,針對戰馬的爆發力也有嚴格甄選,智瑤命人從全國上下進行搜羅優良馬種進行培育,目前能列裝突騎兵的戰馬也就一千三百多匹。
為什麼有一千三百多匹合格的戰馬就隻有五百突騎兵的編製?這是需要留有備用的戰馬,怎麼可能是有多少合適的戰馬都完全使用呢。
從左右方向發起衝鋒的兩支原國突騎兵完成了交叉鑿穿,他們沒有再次掉頭進行衝鋒,重新遊弋在楚軍的兩翼。
點算數量的話,完成交叉鑿穿的原國突騎兵,他們剛才損失的人數竟然不超過十騎???
其實真沒有太奇怪的地方,騎士裝備的布麵甲有別於步兵,裙甲方麵有所加長加寬,為的就是護住雙腿。他們對付的還是盾牌手與弓箭手,並不是手持長兵器的敵軍,損失的騎兵還是戰馬失蹄給造成,並非死在楚軍士兵的攻擊之下。
鬥懷的雙眼瞳孔焦距一陣收縮!
原國的突騎兵完成交叉鑿穿,隨後發起衝鋒的一千原國常備兵步軍已經到了。
這一千手持長槍的原國常備軍士兵,他們完成了跟突騎兵袍澤的交互,幾乎是在突騎兵剛剛完成交叉鑿穿,第一批次的長槍兵就殺入已經崩潰的楚軍陣型頭部,隨後就是第二批次、第三、第四……直至全部完成陷陣。
在這一千常備軍長槍兵的後方,兩千重步兵在一邊推進一邊射箭。
重步兵射箭有什麼值得奇怪的地方嗎?真實情況是弓兵出奇跡啊!
能拉得動強弓的士兵,他們的臂力非常大,給予合適的兵器在近戰交鋒上很強的。
大多數弓兵顯得不堪一擊,純粹是他們沒有護甲,再來是沒有合適的兵器,或者力氣在射箭時消耗見底,真不是他們沒有近戰的能力。
鬥懷能看得出正在一邊射箭一邊推進的原軍士兵屬於什麼種類。
事實上,眼睛不瞎的話,沒有人會覺得正在推進的原軍士兵是純弓箭手,一切隻因為他們背後不但有一麵盾牌,還斜著別有一杆戰戟。
“幾乎跟魏氏精銳一般無二的重步兵!”鬥懷瞬間得出結論。
如果了解晉國詳情,或是有穿越者,目下大約會是破罵:“智氏真特麼不要臉,搶了趙氏騎兵、魏氏重步兵和韓氏遠程攻擊優勢的發展路線!”
真給罵對了。
智瑤一開始還藏著掖著,後來連掩飾都沒有,玩了一手集眾家之長。
當然,以時間線來看的話,當前曆史版本是智氏先把騎兵和成型的重步兵訓練完成,世人的看法是趙氏和魏氏效仿智氏,才不是智氏作為剽竊的一方。
另外,當前時代隻有智氏能那麼幹,其餘家族真的沒有那個財力、技術與可供選擇的兵源。
鬥懷當然不是光看著,需要對左右兩翼下令謹防原國騎兵,並且還要舍棄陣型的頭部,後麵一個梯次的楚軍做好接戰的準備。
原國常備軍的一千長槍兵對位處陣型頭部的楚軍士兵一陣殺戮,得到軍官的命令向左右退開。
現場又展示了一次原國長槍兵和重步兵的無縫連接,也就是長槍兵剛讓出位置,緊隨其後就是重步兵充填進去。
又一輪新的碰撞開始了!
收起了弓弩的原國常備軍重步兵,他們改為一手戰戟一手盾牌,迎著不斷落下的箭雨,看上去像是一麵牆壁那般推進。
在路過交戰場地期間,常備軍的重步兵最需要小心的是腳下,避免踩踏到屍體絆倒,或是有沒死的楚軍士兵進行偷襲。
頭上不斷落下的箭矢?它們被舉起的盾牌擋下大多數,哪怕有箭矢命中常備軍的重步兵,箭鏃又僥幸命中甲片銜接的空隙,它們會被下一層皮甲擋下來,即便運氣最好的箭矢也僅是讓常備軍重步兵感受到了皮肉之苦。
鬥懷瞳孔收縮的主要原因是,己方的部隊像是油膏遭遇到滾燙的利刃那般,一層又一層無法停止地被消融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