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42章:提前進入南北朝?(3 / 3)

原國沒有卿位家族,好多規矩也被更改,再有智瑤設下的紅線,各家族在某些方麵吃了虧,智氏是不是應該有所補償?

當然,並不是智瑤全麵啟動第二個五年計劃了。

這次“第二個五年計劃”遭到拆分,新的“三年計劃”在今年實施,需要挖一條從雞澤到“曲梁”的水渠主幹道,動用的就是來自各國的戰俘。

智氏的產糧多寡,確確實實是跟國家實力掛上鉤,變成了大家在乎的事情。

“楚君恐難食用新麥。”智瑤輕聲說道。

眾人腦子裏想到了一個人物,進而想起了晉景公的典故。

傷口發膿難止,一再反複高燒,不得敗血症就怪了。

當前時代的醫術就那樣,小小感冒都能喪命,何況是敗血症?絕對死定了啊!

大家臉色逐漸變得嚴肅。

他們不得不神情變得肅然,一切隻因為楚君章薨逝之後,楚國必然發兵北上進行複仇。

看楚國新任令尹的一些舉動,擺明了就是在為戰爭做準備,楚國與原國新一輪的大戰爆發,也許就在下一刻了。

智瑤又說道:“越國頻繁刺探莒國,或將用兵莒國。”

韓庚問道:“越國攻打莒國,為躲避我等與楚國逼迫?”

那個其實是越國既定的戰略目標,顯然想繼續執行下去,並且越國君臣的打算被韓庚說對了。

一些線報表明一點,越國重新開啟了修築城池的動作,再把夫差修運河的工程啟動,看似在為了征討莒國做準備,何嚐不是勾踐也有爭霸的雄心呢?

智瑤琢磨著,隻要原軍再一次大勝楚軍,或許能勾引越國對楚國動手,否則一旦運河修好,到時候越國能做的選擇就多了。

其他國家使節提到的事情怎麼解決,後麵原國君臣交換意見,拿出了回應方案。

沒有出錯的話,接來下原國有很多硬仗要打,倒不全是真刀真槍的戰爭,邦交戰場上的交鋒會更激烈一些。

“宋國乃是重中之重。”孫武近來比較少發表意見,每每提到一件事情就是關鍵。

智瑤看向韓庚,說道:“司徒為使,出訪‘商丘’。”

老實說,韓庚一點都不想外出辦公。

局勢變化太大,不止化家為國的智氏一大籮筐的事情,韓氏自家同樣有一大堆事情亟待得到處理。

然而,韓庚不敢拒絕,同時也沒有拒絕的理由,甚至要表現出智瑤將這等要害大事托付的感激。

沒有人提起魯國使節的事情,倒是鄭國使節的請求被拿出來反複商討了。

鄭國想要和平,原國君臣商議後決定賜予和平,就是做事手段不能那麼直接,該要的好處不能少。

並不完全是原國君臣貪婪,主要是想讓鄭國君臣體會到原國這邊對和平的誠意。

用敲詐的方式證明確實想要獲得和平,不正是邦交的魅力之一嗎?

會議結束後,智瑤將韓庚、狐尤、鍾全留了下來。

“若楚君薨逝,析君必親率大軍北上,進兵路線當是鄭地。”智瑤說道。

析君是誰?就是公孫寧,也叫子國。

這一位擔任楚國令尹之後,有別於白公勝的強硬,采取了對內的軟化態度,拿出了一套新製度,自此打開了楚國封君政治的路線。

智瑤用“析君”去稱呼子國,多少有點嘲諷的意思,原因是子國將“析”地周邊的很多土地納入名下。

有權的第一時間給自己謀好處?子國真就那麼幹了,偏偏讓楚國眾貴族很是歡喜,一些本來死硬抵抗的叛逆,他們轉變立場想當楚國的忠臣,看似一下子解除了楚國的內部危機。

智瑤對韓庚、狐尤和鍾全提出要求,務必抓緊時間備戰,認為爆發戰爭的地方不會隻有南部各處,西部和北部不能不防。

“封君製度?看似解除了楚國麵臨的危機,著實也能讓楚國在這一次爆發一波。實際上,子國這是為楚國挖好墳墓了啊!”

那是以後的事了。

智瑤很明白楚國這一次爆發,才是最應該重視的!

------題外話------

最近在搬家,請大家見諒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