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朔說道:“我方立國,不可失德。或可使楚國增多貢獻,而後放歸楚君?”
簽訂類似於城下之盟?
那麼,楚國這一波不留下三五萬人,並且足夠份量的人質,別奢望原軍能夠放走楚君章,是吧?
智瑤現在有些掛念西麵戰場,著實也想要有幾年安穩,不由心生猶豫,覺得要是能使用其它手段削弱楚國,不一定非要用打打殺殺的方式。
後麵,白公勝重新被請了回來。
白公勝一聽不止被圍困的楚軍士兵需要全部投降,連帶十裏外的那一批楚軍也要歸降,沉吟了一小會,說道:“可也!”
這就很令原國君臣發麻了。
不是贏麻的那種,純粹是被白公勝的魄力震驚到了。
楚國第一批過來的援軍,怎麼都還有個四萬出頭,說送就送?
到這種程度原國再不答應,先不提外部怎麼樣,國內估計會出幺蛾子。
另外,白公勝是不是忘記楚國的特色,比如士兵並不屬於國家,一個個都是貴族的私產。
“解甲束手前來之時,便是楚君歸國之日。”智瑤除了這話,真沒其它什麼能講的了。
白公勝離開原軍營寨,先回被圍困的營區,交代了一些事情又輾轉前往鬥懷所在的地方。
原國這邊當然要防著白公勝趁機溝通援軍,一應的布置開始進行。
白公勝見到鬥懷才知道葉公病逝的事情,呆了一小會才告訴鬥懷來意。
“以五六萬眾換取我王歸國?”鬥懷一副被驚傻了的模樣。
並非鬥懷覺得楚君章不值得拿五六萬士兵去換,問道:“形勢險惡如此?”
白公勝就實說道:“此戰我軍必敗,戰而敗之,日後可敢與原軍為敵?不若恥辱而降,激勵後人複仇之心。”
鬥懷立刻懂了!
相似的事情在楚國的曆史上並不少見,一次次都成功激勵起楚人的奮鬥欲望。
“眾也!”鬥懷不純粹是心疼帶來的部隊,著實覺得交給對方的人太多了。
白公勝說道:“開戰於今,原軍傷亡不足五千。”
鬥懷對這個還是相信的。他們跟原軍的交戰很激烈,確實發現雙方戰損比的差距很誇張。
白公勝補了一句:“原軍單騎走馬傷亡占其七成。”
鬥懷還是無法接受帶來的部隊全部成為“貢獻”,聽到白公勝自己也會成為俘虜,一下子沒話講了。
楚國還從來沒有被俘的令尹,一旦白公勝成了第一個,固然是讓原國一時威風無兩,楚國上下就該被刺激到發狂了。
之前,白公勝選擇葉公當下一任的令尹,不免有點想讓楚國朝堂先亂一波的意圖。
如果楚國的朝堂出亂子,短時間內不可能再北上,冷靜下來就該想一想跟原國的差距了。
到時候,楚國首先要做的就是著甲率的硬性要求,著甲率不達到七成,千萬別想著北上,打防守反擊會是最佳的選擇。
七成的著甲率不低了。
哪怕是擁有工業化城池(鄴)的原國,智瑤又下令加班加點,鐵甲普及率也就常備軍和一個滿編軍團,其餘大多還是穿紙甲、木甲或皮甲,以皮甲的數量最少。
楚國追求著甲率?他們一定會以皮甲居多,雲夢澤以及大江的鱷魚或犀牛,看來是要倒大黴了。
鬥懷說道:“原國之強,天下顫栗,諸侯惶恐,唯有盟楚。”
白公勝猛點其頭,表示就是這麼個意思,然後問道:“後續援軍何人為將?”
鬥懷答道:“乃是公孫寧。”
白公勝一聽皺眉,想說點什麼又憋住。
公孫寧啊?也叫子國,算是楚國眾多公族中比較能打的一個,先前巴國入侵時,立下了赫赫的戰功。
白公勝之所以皺眉的原因挺簡單,公孫寧是公族裏一再強調需要跟鄭國保持友好關係的領頭人物之一。
隻是呢?白公勝已經有了一些覺悟,轉念一想,覺得由公孫寧繼任令尹會是一個很合適的人選。
相隔四天之後,白公勝再前往原軍營寨謁見智瑤。
這一次,白公勝身穿常服,看上去非常的“素”。
如果熟知楚國的習俗,能看出白公勝有點拿自己當死人看待了。
智瑤等白公勝說完了對楚軍的安排,才慢悠悠地說道:“寡人絕無扣押令尹之念,不必心懷死誌。”
什麼套路?
套路就是智瑤明知道楚國的令尹是白公勝的一天,楚國就很難緩和跟鄭國的關係,怎麼可能俘虜白公勝呢!
智瑤看著呆住的白公勝,又說道:“寡人以為楚國有令尹,兩國或可為友。令尹先前所言,楚與我並無大仇。今日重提南北之事,寡人之心誠也!”
白公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