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尉率軍南下,十裏外阻擊敵軍。”智瑤下令道。
孫武當即領命,帶著五千常備軍以及六千騎兵出發了。
差不多被玩壞的遭困聯軍,他們當然能看到原軍的動作,隻是近來原軍的調動太頻繁,上了一次大當,小虧沒少吃,打定主意要以靜製動。
其實,聯軍想動也動不了。他們已經被圍困長達三個月,沒有一天能夠放鬆心情,在原軍的遠程打擊下每天都要死人,傷患也在一一死去,長久無法吃到熱食又讓更多的人生病,保持戰鬥力的士兵是越來越少了。
楚國的第一批援軍本來有六萬多,離開“商丘”後就不斷遭到原軍騎兵的襲擾,行軍速度著實是快不起來,一路上被殺或受傷,乃至於掉隊,本部剩下五萬多人。
當然不是宋國平白無故提供輜重給楚軍,完全是葉公帶來足夠的財帛向商賈購買。
這種操作很春秋,好些部隊就是到了某地,找當地貴族或是商賈購買物資,維持對軍隊的補給。
以前哪怕是兩個國家正在交戰,雙方還是會繼續做生意。
到現在,國家也無法阻止商賈販售物資給某國軍隊,原因是能阻止本國商賈,阻止不了他國商賈。
“困兵怎敢輕易出營?”智瑤說完這話,發出了“哈哈”笑聲。
到現階段,原軍其實已經有能力殲滅被圍困的聯軍,沒有那麼做的原因是想吸引來更多的敵軍。
這不,楚國的援軍來了,然後他們被阻擊在約十裏之外。
原國的五千常備軍以及六千騎兵依托有利地形,阻擊遠道而來的楚國援軍,交戰從開始就進行得非常激烈。
“原軍全員著甲,弓矢射之不穿也!”葉公看上去表情非常凝重。
楚軍很少有硬弓,射的箭不是竹箭就是蘆葦箭,對付不穿甲的敵人殺傷力都有點差強人意,射在甲胄上……,哪怕隻是木甲、竹甲或藤甲都幾乎沒什麼威脅,何況是射在布麵甲上麵。
反觀楚軍這邊,麵對原軍射來的箭矢,一旦沒有穿甲又被命中就到倒下,並且隨著雙方距離越來越近,有穿甲的楚軍士兵也會受傷,乃至於當場就給喪命。
葉公來到一個身穿皮甲又被射死的士兵邊上,蹲身查看了一下情況,發現原軍使用的是一種三翼形狀的箭鏃,它的長度約在九厘米左右、直徑約一點五厘米,箭杆長度八十厘米左右,尾部的箭羽也比普通箭矢長。
所謂的三翼箭鏃,其實就是一種三棱箭頭,有比較高的破甲能力;箭杆加長,同時箭羽也加長,又增加了破甲的效果。
原國不止有這種破甲箭,還有另一種鏟形狀的破甲箭,不同的箭矢會在各自威力最大的距離使用。
楚軍約是靠近原軍,倒在箭雨下的楚軍士兵就越多,並且已經不區別有沒有穿甲了。
那一幕讓葉公看得右眼皮直跳,開始明白諸侯為什麼會被困在原地了。
雖然距離有點近,約是在三十米之內,可是身穿三層甲都能被射死,很恐怖的啊!
“三石或四石弓,抑或勁弩!”葉公手裏拿著一支箭杆比較短的弩箭,神色非常忌憚。
鬥懷很是懊惱地說道:“弩本為楚國首創,為何不使之得用?”
弩是楚人率先發明?其實沒有錯,起初是想用來進行刺殺,但是流傳度並不高。
曆史沒有被改變,率先列裝弩的就是楚軍,詭異的是被韓軍發揚光大,後來更是成為秦軍攻城掠地的利器。
當然了,楚人發明的弩,韓人改進的弩,秦人使用的弩,外形上麵可能相似,選材以及零件構造則是經過一再的改進。
還有那麼一件事情,有吳人對弩進行縮小,專門用在刺殺上麵,倒是讓弩被創造的初衷得以實現,可是隨著吳國的滅亡,小型弩的製造技術失傳了。
葉公不敢距離原軍太近,怕的就是對方玩一手精確打擊。
因為距離有點遠的關係,葉公看什麼都看不太清楚,隱隱約約間倒是能看到對麵的原軍步兵除了一杆長兵器之外,腰間有劍(其實是刀)和箭囊,背部有盾和挎著一張弓。
原軍士兵在使用長兵器時,盾和弓就是在背後;他們換成使用刀時,會用另一隻手持盾;在使用弓時,長兵器被插在腳邊,盾也會被放在地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