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支全員配甲的軍隊,知道在冷兵器時代是多麼恐怖的事情嗎?
從以往智氏與敵軍交戰產生的傷亡對比,能夠看出身穿甲胄的士兵多了有什麼優勢。
這一次,看似激烈的交戰,原國步兵的陣亡人數竟是兩天過去不到五百。
所以了,孫武在了解智瑤的某些擔憂之後,提出再調兩個“師”到戰場就足夠的結論,認為現存的一萬四千左右的騎兵,加上接近四萬步兵,再來兩個“師”進行增援就夠了。
那麼,原國就是想用一萬四千騎兵和五萬五千左右的車步兵,對抗可能數量會達到十五萬以上的聯軍?
“楚國亦有難事。然,為救君主,來十萬兵必有,或將十二三萬;餘下諸侯與我交戰本非己願,受於脅迫罷了。列國必有諸多借口,來援少也。”孫武說道。
其實,原國現在麵臨的問題也是楚國同樣需要解決的事情。
楚國內部叛亂沒有完全被平定,叛亂的貴族會因為楚國跟原國交戰進行反撲。
同時,吳國失去了領導階層,他們在各地的中上層卻是健在。可能沒有一個能夠服眾的人將僅存力量完全利用起來,局部協同反撲或自保總是能做到。
那樣一來,能夠威脅到楚國的還有重新看到希望的那些吳國殘餘,他們一定會牽製楚國一些兵力和精力的。
同樣需要麵臨或解決各種問題或難題,原國和楚國能算得上是一種半斤八兩了。
“我這邊多了一個韓氏……,或許要算上狐氏和鍾氏,不穩定因素比楚國更嚴重。”智瑤下意識掃視韓虎、鍾武和狐尤一眼。
別怪智瑤多疑,小心無大錯啊!
圍困聯軍的形勢完成,原軍每天就是射射箭和拋一拋石塊,偶爾來一次近戰部隊的迫進,迫使聯軍集結兵力挨射或挨砸。
這種打法太新鮮,以至於弄得列國諸侯君臣不知道該怎麼招架。
聯軍打出去?能夠成功突圍就不會留在原地被射或挨砸了。
諸侯很害怕再發生營嘯,認為再來一次就會全部交代在這裏,國君讓貴族分散約束麾下,貴族的附庸則是下到基層維穩,倒是顯示出了效果。
從“士”到“徒”,或是被帶來的隨扈、輔兵之類,他們效忠的對象各有不同,隻要效忠對象不崩潰,他們就會受到更有力的控製,哪怕有少數幾個人崩潰,會很快就被鎮壓了。
在這個“王侯將相有種”的時代,大部分群體看上去很愚昧,他們因為缺乏獲取知識的渠道,又被一再灌輸一些思想,確確實實也是非常愚昧。
“宋國可能參戰?”這個問題被雙方的諸侯或臣屬提了出來。
到目前為止,盡管戰事爆發在宋國境內,宋國依舊屬於中立的一方。
宋國表示中立的同時,他們在收複以前被吳國侵占的城邑。
天曉得宋國將城邑收回之後,會不會多占一些原本屬於吳國的城邑,或是幹脆做點什麼。
“遣派使節,宋不助我,亦不可使之攻我。”同樣的話從原君瑤和楚君章嘴裏先後被講了出來。
“遣人往楚(原),誘之反、爭,無使彼之安穩!”原國與楚國的兩位國君又講了相同的話。
兩國相爭,尤其是大國對抗,麵臨相似的情況,有些套路不用教的。
楚君章現在比智瑤艱難的地方在於是被圍困的那一方。
另外,楚國君臣發現占據優勢的原軍沒有賣力攻打營寨,並且還放走了幾批不具備突圍實力的己方隊伍,怎麼可能猜不到原國就是想讓他們從國內調兵呢?
辛虧楚君章不是楚共王,並且時代也真的變了。
要不然的話,楚君章玩一手單車出營堵住原軍,再讓楚軍歸國,說不定能像楚共王那樣取得成功?
一開始,原軍也有對越軍所處的營寨射箭與拋石,維持七天之後停止了。
所有的弓弩手以及操作器械的援軍轉而針對楚軍,致使楚國君臣明知道原國君臣在行使計謀,還是讓楚國君臣對越國的意見加深。
“我知道接下來楚國和越國是競爭對手,他們一樣心裏有數。這樣做,極可能讓楚國更加拉攏越國,但不要忘記勾踐絕非是個甘於人下的人物。”智瑤將類似的想法告訴了幾個心腹。
他們在等待的楚國增援已經出發,數量約有十二萬。
同時,智瑤接到彙報,消失在戰場的趙氏騎兵先輾轉去了鄭國境內,後來繞路前往蠻氏,極可能跟即將東出的秦軍會合,再參與攻打原國西部。
智瑤圍困宋國境內的聯軍已經有兩個月。
時節來到了秋季下旬,各方援軍的速度再怎麼快,今年又會是雙方士兵在冬季遭罪的一個季節了?
事態走到這一步,原國迎來了立國之後真正的挑戰,其實也將決定智瑤能不能在自己死前席卷宇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