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以了,為了追求機動靈活的原國的騎兵大多沒有穿甲,傷亡率肯定是會居高不下的。
至於說拿騎兵去換步兵劃不劃算這一點?不開任何玩笑的來講,以當前騎兵換步兵是一種比較劃算的行為。原因在於步兵是職業士兵,他們一般經過數年乃至十多年、二十多年的訓練,原國的絕大多數騎兵算是一種民兵。
在不缺馬的時代,尤其馬算不上是什麼好馬,事實就是當前的騎兵真沒有職業士兵性質的步兵金貴。
騎兵變得金貴,需要到中原極度缺乏戰馬之後,或是對戰馬的素質要求更高,導致優良戰馬變得金貴,同時騎兵也屬於常備兵的性質,乃至於是突騎兵或重騎兵這種特殊兵種了。
圍困將要成為定局,智瑤盡管仍舊非常重視,一些精力卻是被牽扯到了後方。
魏氏還沒有徹底被消滅,智瑤率軍南下跟聯軍作戰,某種程度上產生的影響不小。
比如說,本來已經喪失信心的魏氏殘餘,他們奢望於南下的智瑤會戰敗,重新有了抵抗的動力。
“韓氏表現得比較恭順,不能完全排除他們也在觀望的事實。”智瑤必須認清楚這一點。
說到底,韓氏就是明白一旦智氏被滅,他們一樣會遭到清算,理智地選擇追隨智氏出奔,真不是韓氏本身就願意追隨智氏。
本來在指揮圍困聯軍的孫武回來,見到智瑤就說道:“楚軍與越軍分割,營寨不與之勾連。”
什麼意思?
昨天晚上混亂之後,聯軍的大部分營盤丟失,幾個國家的軍隊後麵采取了合兵的姿態。
兵力最多的楚軍,他們立起來的營盤最大,幸存的越軍、魯軍、鄭軍和一些沒投降的國家軍隊,他們都集中到楚軍的營寨裏麵去了。
在天亮之後,聯軍有試圖奪回一些丟失的營寨,他們也真的成功奪回了幾個營寨。
這個是原軍需要用兵的地方太多,很難每一個地方都保證兵力充足,一定會出現空子的。
現在,楚國君臣明顯覺得越國靠不住,選擇讓勾踐帶著自己的部隊離開營盤,前往重新奪回的某個營寨,說法是形成掎角之勢,實際上是防備勾踐可能的突然間反水。
純粹就是勾踐名聲太爛出現的效果,算是之前所作所為的一種反噬了。
魯軍和鄭軍就被留在楚軍的營寨,其中魯國君臣被保護得很好,哪怕鄭軍也沒有被安排在多麼危險的位置。
從這一點能夠看出楚國想拿魯國做文章,並且在極力地拉攏鄭國。
文種還留在智瑤帳內沒有離去,聽到孫武講了那些話,表情多少變得有些尷尬。
“楚國不信越國,越卿已知也。”智瑤不是說什麼風涼話,純粹講出一個事實。
文種能怎麼樣?連他都不信任勾踐,同時也拿捏不準勾踐會不會隨時隨地幹點什麼出人意料的事情。
孫武補了一刀,說道:“越軍孤立,我若調兵可殲之;楚軍亦是誘我行之謀略。”
越軍一開始也就不足萬人,目前剩下約六千左右,他們還是一種剛剛更換駐地的現狀,確實是立足未穩啊。
智瑤也不在乎文種在場,問道:“國尉以為如何?”
孫武答曰:“楚軍欲誘我而往,可往也。”
楚軍想創造戰機扭轉局勢?
原軍可以將計就計,反而誘使楚軍出動再行消滅。
要不要拿下越軍?智瑤很清楚現在可以消滅越軍,隻是不能讓勾踐完蛋,要不然就是在給楚國創造兼並越國的機會。
講實話就是,智瑤對吳國的突然滅亡有點鞭長莫及,不能再犯同樣的錯誤了!
當時主要是智瑤有太多事情要做,未能提前察覺到吳國的局勢,知道情況想做點什麼又來不及,隻能眼睜睜看著吳國滅亡。
南方有兩個強國對原國有利!
所以了,智瑤無法消滅楚國,再不喜歡勾踐這個人,某種程度上還是要扶持越國,免得楚國率先統一南方的局勢出現。
相信越國君臣也是明白局勢需要,否則文種就不會出現在智瑤的帳篷裏了。
現在,智瑤想要的圍困局麵已經形成,一部分諸侯更是控製在手裏,麵臨的難題是能再調集多少兵力到這邊,又怎麼去改善或維持國內以及一些占領區的穩定。
“楚國同樣有自己的麻煩,隻是他們需要救援自己的國君,再艱難也會咬牙抽調兵力。到底是會抽調出多少兵力北上?我又能借機做什麼事情呢……”
智瑤沒有忘記秦國,明年還不知道秦國會有什麼動靜,可別出點什麼事,搞得出現牽一發而動全身的爛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