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76章:吳國君臣(1 / 2)

如果吳國沒有在“艾陵”損失慘重,後來也沒有再次敗給智氏,夫差發現齊國徹底不行之後,怎麼可能忍住不北上?

曆經“艾陵”一戰折損五六萬兵力,後麵又有三萬吳軍葬送在智瑤手中,等於說光是葬送再智氏手裏的吳軍就接近十萬,致使夫差明顯看到了吳國的不足,必然也會對智氏產生極大的忌憚。

某種程度上來說,之前的順風順水讓夫差過度膨脹,直至在“艾陵”先是在齊軍身上獲得大勝,沒得來及喜悅卻遭遇大敗,怎麼都該讓夫差產生強烈的警惕了。

若說智氏在“艾陵”擊敗吳軍是取巧,那麼後麵在濟水上遊一戰總歸不是了吧?

當時智氏也就出動了一萬多的部隊,以少打多殲滅了三萬吳軍,再找借口豈不是自欺欺人。

發生在“艾陵”的第一次慘敗敲響了夫差心中的警鍾,後來再次的大敗則是讓認清吳國不足的夫差重新換發的鬥誌。

重新恢複明君姿態的夫差,一方麵整理吳國的內政,另一方麵在做進行再次北上的準備,何嚐不是在幹削弱周邊鄰居的事情呢?

怎麼個削弱法?光是越國就被調動了四五萬勞力參與對運河的挖掘,別提還有相關的糧秣等物資的剝削了。

類似的事情夫差時隔七八年才繼續在幹,要不然之前鑒於勾踐表現出來的服順,夫差不止沒有繼續打壓越國,乃至於進行了某種程度上的照顧。

“甚?”夫差瞪大了眼睛,看上去就是在醞釀怒火。

剛才太子友進行了彙報,講述了田氏大肆經營海島的事實,並且有吳人發現田氏好像是在向更遠的海域運輸人口和物資。

他們當然沒有想到田氏要跨海遷徙到朝鮮半島,思路大概是田氏以海島為退路,並且有種隨時會跑的跡象。

這個跟吳國暫時不知道有通往朝鮮半島的航線有關。

其實哪怕吳國知道蓬萊那邊能順著洋流輕易抵達朝鮮半島,估計也想不到田氏的決心會那麼大,乃至於有那種魄力進行舉族跨海的遷徙。

吳國在半年之內支援了田氏兩三萬石糧食,還是從運河工程所需的糧庫裏硬摳出來的糧食,僅是田氏隨時都會跑這一點就足夠讓夫差怒火中燒了。

夫差為什麼要支援田氏?不就是希望北邊能有一個靠得住的盟友嘛。

至於什麼是靠得住的盟友,吳國可是跟楚國學了不少,掌握了將一個諸侯國搞成傀儡國的玩法。

吳國君臣已經有了清晰的思路,沒等對還沒有成功複國的陳國或什麼國號那麼幹,得到吳國幫助的田氏竟然想著要跑?

別提什麼叔叔嬸嬸了,反正夫差完全不能忍!

太子友了解夫差是什麼樣的人,能想到夫差已經在醞釀派軍北上的念頭,極可能還是海陸並進去攻打田氏。

“父上,太宰(伯噽)想來得見智瑤,必賣弄沿途見聞,智氏或將有所舉動?”太子友語速極快地說道,說完還掃了一眼眼觀鼻鼻觀心的文種。

話說,文種怎麼會在吳國這邊?他是勾踐的執政來著。

這個就要提到近期勾踐的新舉措,也就是夫差對女色有了克製,為了完成複仇計劃,說服文種到吳國為夫差效力這一點了。

所以是勾踐除了搞出臥薪嚐膽,後繼在範蠡建議下對夫差玩女色誤國之外,又開始在玩起了新花樣。

僅是從那些套路來看,玩還是勾踐會玩,以當代而言的話,著實是玩得老高端了。

滿心怒火的夫差看到了太子友的舉動,視線跟著移動到文種身上,心裏卻是極為懊惱地想道:“著實不應該坐視伍子胥被逼死,真的是悔不當初啊!”

突然安靜下來的場麵讓文種下意識看向夫差,發現對方正飽含怒火地看著自己,恰當地露出茫然之後又恍然大悟的表情。

“大王,智氏必不放縱田氏逃脫?”文種雖然是用疑問語氣,表情卻顯得很篤定。

至於說伯噽喜歡賣弄什麼的?文種很清楚自己在夫差心中的地位遠低於伯噽,才不會輕易給伯噽上眼藥。

更重要的一點,文種能在吳國這邊站穩腳跟得到了伯噽的不少幫助,就是需要一再花錢,想讓伯噽支持某項舉措更是得加錢。

伯噽對越國的重要性不止是這些,他的存在直接關乎到勾踐的複仇大業能不能進行。

所以了,越國君臣對伯噽的看重是實實在在,絕對不存在任何的虛假,更是顯得方方麵麵存在需求,怎麼可能會讓文種去說伯噽一言半語的壞話呢?

夫差深呼吸幾下平複情緒,挑了挑眉頭,問道:“若智氏發兵東萊,豈不使我邦交之策盡毀?”

文種說道:“智氏短時並無兼並薑姓跡象。薑姓尚且如此,何有吞並東萊意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