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4章:自我閹割的下場(2 / 2)

當天並沒有訂盟。

公子易回到自己的駐地,對左右說道:“趙孟專政如斯,實乃我之不幸。”

鄭國其實也不願意造成現在這種局麵,誰讓之前晉國內部自己分裂,並且還是範氏和中行氏遭到趙氏的針對。

在列國看來,範氏和中行氏在晉國那是一頂一的強大,他們得到了範氏的邀請,本著有利可圖也就參與進去了。

事態的發展很是令人意料不到,哪怕現在晉國的內亂已經進入尾聲,他們對於範氏和中行氏的失敗還是感到難以置信。

有一說一,範氏和中行氏看上去真的很強大,以紙麵數據光是範氏就能勝過趙氏和韓氏,再有一個中行氏怎麼都能抵得上魏氏,至於智氏不是還有跟中行氏的牽絆嗎?

事態的發展之初,範氏和中行氏集結的兵力比趙氏、韓氏和魏氏聯合起來要多得多,智氏也如猜想那般采取中立。

萬萬沒想到的是看上去那麼強大的範氏和中行氏,他們麵對韓氏能占便宜,對上趙氏和魏氏卻是一敗再敗。

什麼情況啊!?

原來範氏和中行氏那麼外強中幹,趙氏和魏氏卻是那麼能打,簡直是日了狗,好吧?

鄭國現在被逼到了牆角,恨不能時光倒退回到幹涉晉國內政之前,再將士吉射派來的使者給砍了。

“唯今慶幸乃是楚國無力。”子曰一臉訕訕然地說道。

是吧?鄭國當初被夾在中間,遭到晉國和楚國的混合雙打,著實是沒有辦法才一直左右橫跳,卻也因為一再左右橫跳得了個老牌投降國的諢號,並且二十來年的時間從一流強國淪落為二流國家。

經過子產的操作,鄭國好不容易有點恢複元氣,如今難道要再恢複以往的慘況嗎?

鄭國現在好些占據高位的人一看就是昏庸,偏偏沒有子產那樣的人物能夠替代,哪怕是次於子產的人也沒有。

為什麼鄭國會變成這模樣?隻能說子產讓鄭國一時間強大起來,進行的變法卻讓鄭國注定在未來迅速衰敗下去。

子產的變法概括起來就是拿異姓貴族來喂飽鄭國的公族,加強了鄭國公族的實力,然後讓大批異姓貴族消亡掉了。

以當時的時代背景,不能說子產做錯了,他不過是按照主流需要加強公族而已,過程中司氏、堵氏、侯氏、子師氏、尉氏叛亂,連帶一些利益受損的鄭國貴族也跟著反了,以子產和其餘公族看來不過是鏟除害蟲而已。

大批大批的異姓貴族在鄭國混不下去,他們隻能選擇出奔,算是春秋時代發生的鄭國為列國輸送人才了。

在那之後,鄭國剪除了來自異姓貴族的威脅,避免鄭國什麼時候像晉國那樣出現“卿族亂政”的風險,一下子也讓大批大批的公族被養成了豬。

“奈何,奈何……”公子易就算知道變法產生了惡性結果,肯定也不能承認,很發愁怎麼讓晉國放棄報複的心思。

子曰問道:“不若效仿子孔?”

公子易一聽臉色變了。

那個子孔又是誰?他當過鄭國的執政,同時也是玩“七傷拳”的好手,為了讓晉國相信鄭國投靠的誠意,玩了一手出兵讓晉軍暴打,自我削弱鄭國的實力。

子孔為什麼那麼幹?主要是鄭國不強不弱很尷尬,站在晉國這邊能威脅到楚國,站到楚國這邊又能威脅到晉國,幹脆就選擇跟晉軍血拚一場,丟失了現有的大部分實力,再臣服於晉國的戲碼。

講通透一些就是鄭國虛弱對誰的威脅都會減小,是不是誠心臣服於誰都不再重要,鄭國自己再牢牢抱住晉國的大腿。

這一次鄭國會幹涉晉國的內亂,其實就是鄭國臣服晉國之後,晉國那邊負責跟鄭國展開邦交是範氏的鍋。

通俗易懂一些,鄭國完全就是被士吉射帶進了天坑裏。

公子易的臉色一直在變,說明內心裏在天人交戰,最終搖頭說道:“故技重施,或有頓、蔡之危!”

頓國前不久被楚國吞了。

蔡國幹脆就被楚人全體搬家,不出意外也是楚國碗裏的菜,遲早被吃掉。

鄭國在幹涉晉國內亂時期損失了的兵力不小,再損失一波能不能自保非常不好說。

“如此……”子曰苦笑了一小會,說道:“南合楚,東聯宋,北謀魏、智?”

公子易又是搖頭。

真的再跟其餘列國勾勾搭搭,是嫌棄被晉國打得不夠狠嗎?

公子易想了想,說道:“或可聯絡魏氏、智氏?”

傻了才相信晉國的卿族能真正團結,是吧?

當前魏氏和智氏是盟友,他們聯合起來在對抗趙氏和韓氏,再有晉君午扶持狐氏,以晉國的亂局或許能給鄭國在邦交上操作的空間?

請記住本書首發域名:.。筆趣閣手機版閱讀網址:m..

上一頁 書頁/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