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鞅看到狐氏真的歸國,再加上國君態度堅決,魏侈代替智躒直接下場,不想權力更替之初將場麵弄得太僵是一方麵,肯定也有試一試其他家族斤兩的意圖在內。
“狐氏已非諸夏,重歸諸夏需以時日。”輔果說的是狐氏的一些穿著和習俗,包括觀念等等。
現在分辨是不是諸夏一員,看的是對方在“禮”上麵的遵從度,哪怕本為諸夏一員學異族各種作態也不再是諸夏一員,相反異族願意遵守諸夏的各種“禮”是能夠被接納的。
在另一方麵,輔果認定狐氏離開晉國太久,舉族近十萬人回歸晉國,可調配人數跟其餘卿位家族相比簡直少得可憐,再用異族的戰鬥方式想在晉國混,估計會得到一個很悲慘的下場。
智瑤倒是被提醒到了。
狐氏跟著白狄和林胡混,不止穿衣和各種習俗異族化,他們過的是逐草而居的放牧生活,回國之後肯定是會被趙氏盯上的。
現在異族有著太多的名稱,並不統稱為“胡”。
三百多年之後,匈奴崛起的階段,放馬逐草而居的族群才統稱為胡人。(有相關故事)
“聽說狐氏帶回了超大量的馬匹,並且以他們跟白翟和林胡的交情,以後還能源源不斷獲得良馬。這樣的狀況之下,趙氏想忽略狐氏都難啊!”智瑤一邊想著,一邊思考要不要趁狐氏沒有嗝屁之前,找狐氏談一談關於良馬的買賣。
智瑤不知道狐氏在原曆史上有沒有回歸晉國,不管原曆史上是有或者沒有,狐氏的下場幾乎是被注定了。
一個家族的核心成員聚在一起,商量對局勢的應對,再聊一聊其他家族的事情,其實都是在互相轉移關於智躒已經離開的注意力。
“購馬?”智申有點茫然。
老智家是一個很大的家族,盡管馬的質量可能不怎麼樣,持有量還是相當大的。
現在的馬不止是被用來拉車,北方在耕作方麵其實也是使用馬拉犁在伺候旱田,相反因為水田比較少的關係,使得牛的持有量比馬更少一些,並且各個家族也不怎麼重視牛這種牲口。
中原列國之中,晉國並沒有禁止殺牛的禁令,好多國家其實也沒有這麼一條禁令,國家體量比較大又有相關禁令的國家是魯國。
而魯國是因為地理位置的關係沒有好的育馬場,並且他們的水田數量著實是多了一些,尤其是遭到了齊國的針對在馬的持有量上比較稀少,不得不去開辟更多的水田,導致對牛的重視也就更高了。
另外,楚國和吳國都有自己的育馬場,並不是完全依賴貿易在獲取馬匹。
楚國和吳國之後的南方割據勢力,他們為什麼無法再培育出優良的戰馬?這個就有點說來話長了。
“我家馬雖多,不適騎乘也。”智瑤看到眾人還是不明白,沒有出現成果之前講太多,他們除了聽不明白還會有很大的遲疑,沒有將嚐試組建騎兵的事情說出來。
看看輔果對狐氏的態度就知道了。
異族化的狐氏這一趟回國,他們的家族不會缺了騎馬的人,可是按照晉國對異族的印象,騎馬的不一定是騎兵,極少數能在馬上射箭,真正大規模交戰還是會下馬作戰,等於是一種騎馬的步兵。
因為異族騎兵的優勢僅是在騎馬趕路上麵,真正開戰之後表現太過於拉垮,著實很難讓諸夏的列國看得起。
說起來,騎兵令人刮目相看並不是來自於異族發揮的戰績,也不是一度將騎兵玩得很溜的秦國,乃是胡服騎射之後的趙國,尤其是李牧的那支邊疆騎兵。
所以,白起將騎兵應用在截糧道上麵隻是給人提了一個醒,真正讓所有人明白騎兵在正麵戰場也能很凶悍的人是李牧啊!
時間在一天又一天的過去。
智氏的核心族人守喪三個月之後,同時也是國君一再明裏暗裏的催促,智申帶上智瑤回到“新田”了。
在那三個月裏,智瑤跟智申聊了很多,核心話題是不管其他家族怎麼樣,智氏保持內部團結的同時,竭盡所能地挖掘家族內部的潛力。
說白了就是,玩陰謀方麵智氏可能玩不過其他家族的妖孽,努力將智氏治理得更加強大,武力方麵盡可能地加強。
為此,智瑤給智氏製定了一個五年計劃,包括常備軍擴展到五千人的規模,同時各地的農業發展,包括工業基地的擴增,等等很多方麵。
“隻要實力夠強,父親和我不至於腦殘,遭遇突發狀況反應慢一些也能扛住第一波打擊,後麵用絕對的實力將對方打死就行了!”智瑤一點都不在乎什麼簡單粗暴,甚至認為這是最大的王道。
請記住本書首發域名:.。筆趣閣手機版閱讀網址: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