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0章:突發事件(2 / 2)

如果某天智瑤完成第一個小目標,成功地進行了代晉,相當多的事情出現變化將是必然。

改變軍服從這一批受訓者開始是智瑤進行的第一步,才不會一下子在智氏全麵推廣。

說白了,很清楚會出現爭議的事項采取溫水煮青蛙的方式最好,又不是什麼過於急切的事情,何必一下子用無比猛烈的方式去進行呢?

智瑤需要證明的是改革有益處!

先在小範圍完成證明,再進行推廣,事態不緊急為前提,無疑將是非常明智的做事方法。

“棉花的原產地在阿三和阿拉伯那邊?現在找棉花明顯不現實,不但路途遙遠到可怕,不作為大一統王朝,沒有相關的威懾力,派出去的人不知道會被沿途哪個國家或部落幹掉……”智瑤雙眼沒有聚焦地看著緩慢飄落的雪花。

以為張騫是怎麼走那麼遠的?沒有背後的漢帝國,不用匈奴人動手,各種雜胡就該截殺,西域各國也不可能張騫想拿什麼就給什麼。

人類是在繁衍的過程中從大自然發現對發展有益的物種,包括各種食物以及用得上的材料。

智瑤再怎麼都是來自後世,目前的人們不知道某類物品有什麼用處,他因為見識多的關係總是能夠比別人更早利用起來。

這種優勢會一直被智瑤利用下去,哪怕他最終沒有完成政治的各種目標,僅僅是做了各種“發明”對整個文明也是極有好處的事情。

一直以來比較可惜的意見事情,便是智瑤的食譜無法用開飯館或酒樓的方式推廣出去。

不開玩笑,當代的商業都是集中在貴族之間,理由當然是貴族既有私軍也有屬民,他們互通有無的商品數量比較龐大,並且他們有那個資源去進行貿易。

普通人?他們現在大多是一種以物易物的方式在進行交換,好多人一輩子都未必見過任何一款錢幣。

相當一部分的普通人沒有屬於自己的個人財產,連財產都沒有的前提下,貿易跟他們的關係可能是某天被主人賣掉。

智瑤想到保暖相關,主要是思考智氏的未來,包括成功代晉或著實難以分晉情況下的先期擴張方向。

“大肆養鴨鵝,有可行性嗎?”智瑤無法得到棉花,開始往這個方向思考。

鴨鵝身上的羽絨啊!

無法得到棉花,使用羽絨來製作禦寒的衣服應該最合適了。

隻是,多少鴨鵝才足夠一件羽絨服的材料?智瑤想著想著自己笑出聲來。

為什麼不想著羊毛?智瑤當然有想過,並且打算找機會試一試。

“公孫?”子貢經常發現智瑤很愛走神,並且總會不知道想到什麼而發笑。

他這一次是帶著重要消息過來,趙氏同意拿出“邯鄲”來跟智氏置換封地,提出的是智氏拿“彘”地去交換。

這個“彘”地本來屬於荀氏,後麵智瑩自行獨立有了智氏,中行吳時代掌管了荀氏和中行氏;因為智瑩的分裂,同時掌管了荀氏和中行氏的中行吳就此用“中行”來作為前綴,“彘”地也就成了中行氏的封地之一。

另外“中行”不是什麼地名。晉文公稱霸時期設立三軍三行,城濮之戰期間荀林父是晉文公禦手,一年後,晉文公設立“三行”來準備應對胡人的入侵,以荀林父為中行將,自此荀姓產生新的支係,也就是中行氏了。

聽到彙報的智瑤隻是稍微一愣,隨後露出了凝重的表情,說道:“如此,我家卷入南疆戰端?”

擺明了的事情,無非就是趙氏無法承受在解決範氏上的損失,又發現智氏在旁邊冷眼盯著,拿出“邯鄲”跟智氏交換“彘”地隻是一個由頭,真正商談的是智氏以其它的什麼代價介入對範氏的攻擊。

魏氏同樣經受不起長期的開戰,尤其是會在交戰中折損本就顯得捉襟見肘的兵力。

那樣的現狀之下,智氏不會願意看到魏氏因為忌憚智氏重新跟趙氏合流,哪怕趙氏不再提“邯鄲”的置換問題,智躒也會找到合適機會介入對範氏的作戰。

子貢對智瑤立刻反應過來沒有覺得意外,說道:“主吩咐公孫往‘邯鄲’。”

提出獲得“邯鄲”的人是智瑤,不管曆經的過程怎麼樣,不免會讓智躒認為智瑤有所布局,理所當然就是讓智瑤放手施為的呀。

“‘邯鄲’這樣就到手了?”智瑤原以為需要對趙氏開戰,才有可能獲得呢。

在智瑤的布局中,智氏以後就是先向東麵和東北擴張,會讓

“邯鄲”的歸屬顯得比較關鍵。

“在我的布局中‘邯鄲’是一個很適合作為都城的地方啊……”

請記住本書首發域名:.。筆趣閣手機版閱讀網址:m..

上一頁 書頁/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