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國不知道是清楚南下的晉軍要跟趙鞅會師一塊攻打“濮陽”,還是鄭國被嚇唬到,反正南下晉軍五十裏範圍內沒有鄭軍,同時鄭國將各個“邦”的人口和資源轉移到附近的城邑,再擺出一副嚴防死守的架勢出來。
“中軍將揮兵一‘軍’,著實令我詫異。”趙鞅還是在看輿圖,一對眉頭緊皺,自言自語一般地道:“如此,攻衛便是三‘軍’之力,我家僅四‘師’,智氏一‘軍’、二‘師’……”
本來吧?趙鞅以為國內的眾貴族根本不樂意增兵,真心沒有想到老智家這一波會那麼給力,帶動了其餘家族對征戰獲勝的信心也願意抽調精銳參戰。
晉國三個“軍”的兵力橫掃衛國根本不在話下,需要思考的是能不能連帶來幫衛國助戰的諸侯聯軍一鍋給端了。
近期趙鞅就是非腦子在思考全殲敵軍的方略,思來想去有些不得要領,有點上火的同時脾氣增大,變得比較易怒。
“主?”姑布子卿沒走,等著問是不是讓大軍做好開拔的準備,前往跟南下友軍會合。
趙鞅先是奇怪地看了一眼姑布子卿,反應過來之後揮了揮手。
他派出不少斥候,偵查範圍增大到百裏左右,很惱火的是回報的消息是根本沒有發現敵軍蹤影。
簡直草了啊!
他們這麼一支數量不過三四個“師”的晉軍駐紮在這邊一個冬,還是從衛國敗退到曹國借地休整的殘軍,諸侯們到底是幹什麼吃的,沒有想過來殲滅呢!
因為智躒帶來的援軍規模很大的關係,弄得想搞事情的趙鞅一口氣憋在胸口。
趙鞅本來都已經擬好了拚命時刻應該怎麼激勵將士死戰,無非就是各種獎勵和身份的提升,乃至於連放歸奴隸自由的獎勵都要拿出來。
也就是,趙鞅之前認為形勢極度惡劣,搞得連奴隸都要拉出來參戰了。
惡劣的形勢隨著老智家拉出一個“軍”風消雲散,乃至於因為晉國貴族重新爆發征戰熱情,變成了一種“優勢在我”的狀況。
“智伯這等嘴臉,我若是沒有一場大勝,拿什麼跟他爭?”趙鞅當然知道老智家這一波爆發是為什麼,偏偏公開場合還要極盡讚美,可以想象內心裏有多麼憋屈了。
當前的趙氏並不是無兵可用,其實是他們在晉國東部的城邑正在遭到齊軍的襲擾,好多兵力隻能就地防禦。
趙鞅不是沒有想過集結大軍跟齊國在東部玩一場,相對尷尬的是需要先解決內亂,親自指揮晉國多個家族組成的軍團也能賺取威望,一直以來也就沒有去東部跟齊國單獨玩耍。
如果這一次能夠在“濮陽”全殲或是重創諸侯,趙鞅其實也不用去應對齊國的對自家封地的襲擾,到時候齊國肯定會龜縮回去,接下來齊國會謀求跟晉國取得諒解再去專門搞魯國。
“命大軍做好拔營準備。”趙鞅還是沒有打算前往跟智躒統率的大軍會合,他要單獨領著本部先去‘濮陽’。
接到命令的智申本能地感覺到不對勁。
曹國這邊的晉軍還有大約四個“師”,其中智氏占了兩個“師”,算是各個家族中兵力最多的那個。
現在的情況是衛國和其餘列國知道晉國依舊會兵圍“濮陽”,春暖花開之後同樣有進行調兵遣將,僅是宋國就出動了兩個周禮編製下的“軍”,感受到威脅的鄭國也一樣是出動了兩個“軍”的兵力。
那麼,僅僅是宋國和鄭國的兵力,合起來就是一千乘戰車和兩萬五千步兵。
國境內會爆發戰爭的衛國君臣必須拚命,集結的兵力不會低於一個“軍”。
齊國是山東霸主,經濟實力非常強勁,人口方麵也挺多,他們知道決戰時刻到來,但凡國內有聰明人都會選擇出極限兵力參戰。
“我以三萬引誘敵軍十萬!”趙鞅看著自己的長輩趙獲,道:“你往見中軍將,告知如此這般,這般如此……”
趙獲很認真地在聽,心中則是感覺有點怪怪的。
幹嘛呀!
這是想以下級指揮上級,人家智躒能聽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