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2章:弄巧成拙了嗎?(1 / 2)

獲得北平行都司的兵馬之後,朱棣麾下的人馬變成了約二十六萬人。

當然,二十六萬人裏麵的構造有點複雜,兵源大部分是來自北平都司、北平行都司、遼東都司的各個衛所,少部分是招兵買馬而來;衛所裏麵又有區別,比如承擔作戰任務的衛所和負責屯田的衛所,直白說就是戰兵體係和屯兵體係的區別。

呂陽是負責燕軍後勤的總管,其他人……甚至包括朱棣在內,他們可能對燕軍的兵源構造有點認知上的模糊,作為後勤總管的呂陽卻是必須有個靠譜的數據。

二十六萬燕軍,戰兵數量約有六萬,馬軍三萬餘,剩下就是屯兵和招募的青壯了。

隻是二十六萬人卻有九萬左右的作戰部隊,占的是奪得邊牆各衛所的便宜,尤其是北元活躍的區域就在北平都司附近,朱元璋還健在時能不一再加強北平都司以及北平行都司嗎?

另外,別看隻是三萬馬軍,需要先了解戰馬有多麼難得,多少匹戰馬才能出一匹戰馬,大明的一名騎兵又需要備下多少匹馬。

之所以稱呼馬軍而不是騎兵,主要原因就是並非能騎馬作戰就叫騎兵,不但要在馬背上熟練使用短兵器,還要能夠有較強的騎馬射箭技藝。

燕軍其中有騎兵,為數將近三千精騎,他們算是朱棣的王牌部隊。

這一次朱棣還帶來了泰寧衛、朵顏衛和富餘衛。這三衛其實就是蒙古人組成的雇傭兵,接受大明的冊封之後常年接受大明的雇傭,帶來三千左右的騎兵接受朱棣的調遣。

朱棣召開軍事會議,泰寧衛、朵顏衛和富餘衛沒有人前來參加。

別誤會,不是泰寧衛、朵顏衛和富餘衛傲慢自大不願意參加朱棣的會議,完全是他們本身不夠資格參加會議。

事實上也是那樣,雇傭兵而已,等著接受命令指哪打哪就行了,什麼時候有建議權了?

呂陽得知泰寧衛、朵顏衛和富餘衛隻來了三千多兵馬,再一次感覺到了某些人記錄曆史的惡意。

就問吧,僅僅是三千多兵馬,還是被明軍打得成為羈縻衛所的蒙古人殘餘,不等於說明他們打不過明軍嗎?就這樣的一個成份,怎麼成為朱棣造反主力的!

如果這三千多人馬能夠成為朱棣的造反主力,隻說明朱棣麾下的軍隊戰鬥力低下,要不然輪到讓一再戰敗的蒙古人二五仔來充當主力,朱棣即便真的造反也就是爽一波的份。

另外一點,泰寧衛、朵顏衛和富餘衛之所以會存在,打從事實上就是他們被明軍打怕了,為了活命接受大明的安置。現實是他們打不過明軍,處在劣勢地位。

所以了,從身份定位到軍隊數量,泰寧衛、朵顏衛和富餘衛能得到一個配角的身價就算不錯了,可能會在某場戰役起到關鍵作用,說他們是朱棣造反大軍中的主力部隊,該是眼瞎了還是心瞎了?

呂陽對泰寧衛、朵顏衛和富餘衛有了足夠的認知之後,腦子裏想法是他們既然離開駐地就不用回去了。

“朝廷軍圍困北平,下雪依舊攻打不止,每日傷亡甚大。”陳亨原是北平行都司體係的將校,暗中則是早早就投靠朱棣了。

季節已經來到冬季,沒有下雪之前就氣溫驟降。

那麼就是,朱棣起兵已經七八個月的時間,呂陽來到大明也快一年了。

朝廷大軍不顧冬季來臨在死磕北平城,一度還攻占了某處城牆段,一次次又被北平守軍逆推,短時間內看不到北平有被攻克下來的跡象。

上一章 書頁/目錄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