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6章:“大明戰神”與“半邊月兒”(1 / 2)

應天發生了一件大事。

確信耿炳文兵敗被困真定城內之後,建文帝采信了黃子澄的建議擼掉耿炳文的統兵權力,拜李文忠之子李景隆為將。

那個“拜將”的詞不能亂用,有相應的禮儀規格。

首先,需要築造高台,設下諸多儀仗,擺下大場合,命文武百姓圍觀。

建文帝頻發旨意,調集了多處兵馬集結向應天,得益於大明衛所製度的便利,三十萬大軍很快就集中到京畿區域,還有二十餘萬是在北上行軍路線會加入進來。

誓師大會是在一處江邊舉行,建文帝親自到場不提,文武百官也竭盡前來。

朝廷給李景隆準備了一輛很大的複古戰車,建文帝以“捧轂推輪”之禮相待。

什麼意思呢?就是朱允炆以皇帝的身份扶著車轂推車前進。

曆史上得到“捧轂推輪”相待的統帥太少了,戰國時期有樂毅,秦末則是有韓信,除此之外再無第三人。這一下,朱允炆讓李景隆成了第三個。

可以想象建文帝對李景隆是托付了多大的信重,希望李景隆能像樂毅和韓信那般回報君王予一次又一次的勝利。

在給予大禮議之後,朱允炆為李景隆以及大軍餞行進入尾聲,也不知道是朱允炆臨時起意還是早就深思熟慮,竟是又賜下了“便宜行事”的權利。

尋遍史書能找到多少個受到“捧轂推輪”之禮相待,又獲得“便宜行事”權利的統軍大將呢?獨有韓信一人罷了。

當然,劉邦是不是真的信任韓信曆史早有公論。

朱允炆是真的信任自己的表兄弟李景隆,還不是那種因為兩人是親戚的關係才得到的信重。

原因是李景隆在朱元璋在位時多次出京練兵。

老實說,李景隆將部隊練得不錯,並且主持邊境茶馬互市交易也沒有出過錯,看上去就是一個很有能力的人。

尤其啊,李景隆每每跟老將們進行辯論時,一次次總能說得老將們無從反駁。

是不是聽著很耳熟?除了會練兵和主持過邊境貿易事務之外,李景隆跟戰國時期的趙括人生軌跡幾乎重合,一樣有個名聲斐然的父親,可以在兵法辯論上駁得老將啞口無言。

正是因為李景隆有過多次練兵的成績,再加上也去過邊境做實事,朱允炆和黃子澄認定李景隆不會是趙括第二。

另外一點,趙括其實也不是那麼沒用,他頂替廉頗為帥時的趙軍本就是處於戰略劣勢,再有趙王一再命令趙軍主動出戰,後麵被圍到糧草全無還能堅持那麼久。

如果趙括真的是一個隻會紙上談兵的人,趙軍將士會聽從趙括的命令,後麵又跟隨趙括誓死抵抗秦軍,直至趙括戰死才讓趙軍投降嗎?

貶低趙括的同時,其實也是在埋汰白起。

畢竟,白起指揮的秦軍是付出極大的傷亡才最終取得長平之戰的勝利!

五十萬朝廷大軍分為幾路浩浩蕩蕩北上,他們的最終集結地點在德州,那裏也是李景隆定下的“大本營”位置。

李景隆當然是帶著一種意氣風發的心態北上,他麾下是實打實的五十萬大軍,並不像之前耿炳文麾下隻有十三萬給號稱三十萬。

五十萬大軍啊,盡管裏麵新兵和屯兵占了絕對的多數,又有哪些兵士不是曆經交戰才成為老兵,慢慢獲得戰兵的待遇呢?

什麼是戰兵的待遇?他們不用參加勞作,夥食也比屯兵、民伕好,武器和甲胄也會由朝廷往好了配給。

“燕逆號稱三十萬,最多不過十二萬,戰兵不超三萬。”李景隆才不會說他們五十萬人一人一口唾沫能把燕軍淹死,那樣會顯得相當不專業。

上一章 書頁/目錄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