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8章:朝廷有兵兩百萬(1 / 2)

朱高熾沒有見過土豆這種農作物,要說一點都不懷疑屬於不可能,可是考慮到呂陽的神秘性,再加上呂陽這一段時間處理事務井井有條從不出錯,決定沒有看到最終結果之前還是先不質疑了。

在呂陽帶人忙活……,主要他是動動嘴巴,真正忙碌幹活是招來的軍戶,他們在城內開辟農田要耕作的同時,率軍作戰的朱棣又再一次在通州和密雲先後擊敗了中樞朝廷的軍隊,率領得勝之師轉戰薊州去了。

從起兵那一天起,一開始朱棣手中隻有八百壯士,控製北平城之後增加到近萬,又用手段瓦解了宋忠所部猛增到將近三萬兵馬,接下來的每一戰同樣一再擴增麾下人馬,看著有越打越強的趨勢。

跟隨朱棣作戰的朱高煦寫信回來各種炫耀。

在信中,朱高煦多次用到“望風而降”這個詞,再來就是大談特談自己作戰有多麼勇猛之類了。

那個“望風而降”很關鍵,充分證明了朱棣在北軍的威望,加上中樞朝廷各種政策的“助攻”之下,起碼北平都司的軍隊是願意跟著朱棣拚一把的。

如果讓北平都司各部繼續“喜迎”朱棣的話,他們這個造反集團的兵力應該會增加到八九萬。

當然,那八九萬人裏麵絕大多數會是“屯兵”,也就是平時從事農耕比訓練時間更多的屯田部隊,戰兵數量可能隻有兩三萬左右。

衛所製度其實就是那麼一回事,不是在籍軍戶就是戰兵。

朱元璋搞衛所製度想要達到的效果是“不取民一粒米”和“供軍隊征伐無糧秣短缺之憂”,起初也真的不用依靠國家賦稅來養軍隊,僅僅是衛所自己耕作產出就能保證軍隊的糧秣供應,後來到永樂年間其實就有些不行啦。

一旦朱棣再奪取大寧都司的兵馬,再加上各地一再抽丁,麾下軍隊的數量應該能達到二十萬左右。

手裏有二十多萬的朱棣算軍力鼎盛嗎?這要看中樞朝廷能拉出多少軍隊了。

事實上,朱元璋時期非常重視軍隊的建設,全國各地置設衛所,五軍都督府可以調度的兵力達到了驚人的兩百萬!

當前的大明有兩個地方的軍隊最多,一個就是北方邊牆(含西北),另一個則是山東一線到廣東沿海。

北方當然是為了防備北元,南方則是倭患非常嚴重。

而倭患是什麼個情況呢?倭列島目前是南北朝時代,許多“大名”被攻滅之後,大量的武士出逃或是遭到放逐,他們也就漂泊海上或是占據小島。

大明沿海的倭患從洪武年到崇禎年,其實絕大多數所謂的“倭寇”就是明人,也就是披著“倭寇皮”的明人。他們之中有些是活不下去才依附倭寇,更多則是官商養著給競爭對手製造麻煩,或是用來幹掉朝廷派來那些不與勾結的官員。

所以情況很明顯,海禁根本禁不了出海,也無法解決掉倭患,隻會肥了那些養倭寇壟斷海上貿易的官商。

到朱棣上台之後,他會改掉朱元璋的軍製,逐年適量將北方邊牆的衛所裁撤或是移走,沿海則是一再加強所謂的“備倭軍”,以山東那邊對“備倭軍”的加強尤甚。

日子一天一天過去。

本來想著很快要去朱棣軍中的呂陽一拖再拖,拖到第一批土豆種下去,人還是待在北平。

在這一段時間,呂陽作為朱高熾的副手幫忙管理後勤,同時也主導著跟商賈談判,獲取了購糧的渠道。

期間的一些事情挺有意思,呂陽發現所謂的商賈都有後台,一般還是某某勳貴。

上一章 書頁/目錄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