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章:拉人造反而已,多難?(1 / 2)

兀良哈三衛能集結的兵力最多也就三千左右,隻不過全是騎兵。

了解到上述情況的呂陽有點懵了,表麵上則是依然穩得很。

朱高燧帶著一部分人以及大部分的財貨前往大寧都司,也就是寧王朱權的所在地。

分出來的呂陽這一路則是轉道往全寧衛而去。

因為不想再鬧出什麼笑話,呂陽需要先了解衛所到底是個什麼構成。

洪武帝設定的衛所很多,尤其在與北元的交界各處最多,一府設一“所”有兵一千二百,幾府設一“衛”有兵五千六百;一“所”一般有個千戶官,旗下再有或多或少的百戶;一“衛”則設指揮使一人,能有多名副指揮使。

“建文頒詔,撤邊牆各地衛所多處。”朱高煦一臉的氣憤,罵道:“這昏君全然不知邊防之重。若是無此些衛所,蒙元餘孽隨時南下劫掠,邊牆百姓哪有安寧。”

是嗎?

剛剛登極的朱允炆就這麼迫不及待要自廢武功?

好像還真是朱允炆能做得出來的事情,到底是他自己的心思,還是那一幫“大儒”給忽悠,有點不好說了。

朱高煦還在罵,大意上講的是朱允炆當了皇帝立即表現出對軍隊的苛刻,不但大肆撤掉邊疆衛所,還減免了各級武將的賞賜,降低了對軍隊的日常供應。

“可有事先與北元議和?”呂陽先問了一句,然後心想:“建文不這麼搞,軍隊怎麼會人心惶惶,又怎麼去收買。”

從朱元璋驅逐韃虜恢複中華,一直到他駕崩,大明跟北元一直是處在戰爭狀態,雙方並沒有休戰。

之所以稱呼北元,則是因為蒙元被驅逐到草原依然以“大元”自居,需要到公元1402年才分裂為瓦剌和韃靼,後世東北那一部分則是成了女真人橫行的地方。

“議和?”朱高煦像是嫌棄,又像是給問住,說道:“昏君豈敢。”

那就是中樞朝廷一拍腦袋決定撤掉邊防,並且也真的去做了。他們沒有去思考邊防駐軍撤離之後,北元一旦有什麼動作,哪怕是後麵再調兵抵禦,會對邊疆百姓造成什麼樣的慘劇了?

他們來到全寧衛,依照呂陽的安排直接表明身份,然後請見指揮使常彪。

這裏就有點不按照套路了。

正常的套路不是應該先隱瞞身份,然後觀察一下衛所的情況嗎?比如看看士兵以及家人的生活水平,了解指揮使等一幹軍官,找到突破口再幹其它事情。

然而,以為衛所是城鎮嗎?可以任由出入,將衛所的所有人當瞎子,或是連出現陌生人都不知道?至少在明初是沒有這一回事的。

明初的各衛所不說軍紀嚴明,該有的一些戒備則遠沒後麵潰爛。

衛所住的不是士兵就是他們的家人,哪怕會提供路過旅人的一些幫助,安排在衛所的外圍會是一種極限,怎麼可能讓軍事重地任由人去瞎逛。

所以了,什麼陌生人都能進入衛所刺探這種事,純屬胡扯了。

全寧衛位於塔爾河邊上,屯兵地點極度靠近北元的阿魯區域(既後麵的阿魯台部),一旦北元想要出兵遼東,第一個要遭遇襲擊的就是他們。

“若常彪願意來見,必有所得,不見則不必多費時日,再尋它處便是。”呂陽說道。

朱高煦雖然搞不懂呂陽的套路,倒是覺得呂陽做事的方法很是對胃口。

他們這麼幹是不是太粗魯又直接了一些?

畢竟,建文一掌權就開始對付眾藩王,並且已經開始了實際的削番行動。

上一章 書頁/目錄 下一頁